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发布者:于晓东     发布时间:2016-12-22 浏览数( 0)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我市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对实验探究的教学效果不甚满意。本文主要从实验探究情境的创设、过程的管控、结果的汇报与交流以及探究的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广大生物教师的实验探究教学提供借鉴。
1 创设有利的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热情
1.1  充分发掘或创造探究活动的课前“潜境”
所谓课前“潜境”是指学生在课前尚未接触探究问题之前,在教师有目的地策划或发掘的探究情境。它在很多情况是潜伏着的、隐含着的,但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来说,可以起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精心地去发掘和创造。例如:在探究活动材料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包括实验准备、动植物的养殖、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各种资料的收集等等;还可根据不同探究活动的需要,利用身边和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简单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还未探究之前就已经致身于探究情境之中。
1.2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教师或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各种材料和信息是很多的、杂乱的,需要整理和筛选出对相关探究内容有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即有结构的材料。例如选择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熟悉的或易接受的、在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材料,通过这些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的结构性材料,采取实验演示、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等手段以及采用猜想、类比、矛盾、故事、游戏等方法,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除了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并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重视及激励,促使学生“可问—敢问—会问—善问—常问”,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设计一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问题,激起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让学生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去进行探究并在最后体会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
2 做好探究过程的调控和管理,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
2.1 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做好教学目标的控制
一节课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活动的目标来进行,无关的枝节不做无谓的纠缠,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一课中,在学生做好了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并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我看到细胞了”的兴奋状态下,不作深入的观察;二是学生在刚观察到细胞后,又匆忙换了另一种观察材料如黄瓜、西红柿等。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就要让学生冷静下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观察——“观察到的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各结构的颜色深浅相同吗?”,以达成“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
2.2 灵活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之前,教师要对探究活动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但是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采取灵活的小组组建方式。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思维的冲突和融合、个人观点的表达和小组意见的整合,可以选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组建小组,小组在成员的搭配上主要应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基础、表达交流能力等因素将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实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促进发展”的理念,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
又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动植物细胞”等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探究活动,因为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训练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合作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可以釆取“就近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是同桌组合或按教室座位编排前后左右的就近组合。
再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探究实验中有部分活动过程需要在课外完成,可以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既可以满足学习内容的需要,还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又由于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
2.3 培养学生“四会”的合作技能,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水平 
“四会”是指培养学生会倾听、会质疑、会表达、会总结的合作技能。会倾听,包括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认真做好记录,提炼别人的观点;会质疑,在听的过程中,能对别人的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质疑;会表达,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会总结,指的是能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体情况,能反思在合作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强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视与他组、他人之间的差距。
2.4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协助教师控制好探究活动的课堂纪律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骨干,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地纠正,使探究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中,酒精灯、石棉网、酒精、碘液等都是学生觉得新奇而又喜欢玩弄的物品,既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又会影响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小组的情况,这时候,各小组的学生骨干如能及时控制,对探究实验顺利进行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
学生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既是对探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对探究情况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对一般事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种集体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组织多途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争辩,让学生得到收获,取得共同进步。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活动成果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采用表格、报告等形式表达探究的成果,还可以在课外利用墙报宣传的形式来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
3 做好实验探究的课外拓展,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积极创设情境,为延续学生拓展探究做好铺垫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不决”的,又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探究问题,促进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其次,还可以利用生物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从实际问题来制造探究氛围,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热情,从而产生拓展探究的课题。
例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学生在做完相关的探究实验之后,教师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给你一只小白鼠,你会训练它走迷宫吗?”,结果由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由学生自发地引出一系列与小白鼠有关的探究问题,如“小白鼠走迷宫条件反射的训练”、“小白鼠的食性研究”、“手机辐射对小白鼠的影响”、“演示笔激光对小白鼠视觉的影响”……
3.2 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和拓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生物园等现有的校内硬件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项实验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发探究活动的校内软件资源,如生物科技小论文评选与展览、生物科技制作比赛评选与展览、生物摄影比赛、生物科学幻想征文比赛、生物小报设计、科普剧表演、广播站开设科技频道、科普剧表演、开展与生物有关的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的成果,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华得到施展。
3.3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地区的森林、养殖场、花圃、农田、河流、工厂、菜市场等,让学生对当地的生物类群分布、城市绿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通过学校协助,邀请卫生、环保、园艺、医院等单位或部门的有关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有关生物科学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一些技能培训;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拓宽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