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用案例说明,怎样运用尺度变化,促进地理要素的系统学习。截止日期 : 2017-01-07

作业要求 : 

    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要素,这些地理要素的学习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来学习的。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同时,还可以认识到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用案例说明,怎样运用尺度变化,促进地理要素的系统学习。

发布者 :辅导教师02

用案例说明,怎样运用尺度变化,促进地理要素的系统学习。

提交者:学员李雪清    所属单位:托县第三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25    浏览数( 3 )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其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相关地理知识的识记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在长期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脑海中已经固化,这种机械的“八股式”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让区域地理教学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突破区域地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位置联系的视角认识区域 
  特定区域的位置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也就决定着该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说,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也正是由各自区域所占有的独特位置不同造成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区域空间位置联系的视角也就成为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前提,并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把握地理位置与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逐步养成从分析地理位置开始进而探究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学习习惯。 
  案例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的关联 
  在分析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相应的学习延伸,目的在于以地理位置为依托,探索东南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进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东南亚”时,可按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地理推理,并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案例1是一个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中强调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在“东南亚”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把握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气候、农业、旅游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二、要素联系的视角把握区域 
  区域要素联系视角体现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总体特征。这一视角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向,它要求学生学会从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区域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特征是在区域内各要素长期并较为稳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一个或彼此孤立的几个地理要素所决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特点。 
  案例2:“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教学设计 
  为了认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了气候、地形、水文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有关资料分别对俄罗斯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进行了探究,并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在总结分享环节将各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了简单评价和总结。 
  这个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忽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在区域认识中重要性的反面案例,这样的地理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哪怕学生的探究活动是那么的有序,课堂的气氛是那么的活跃。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模式,却忽视了区域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由于教学设计本身不科学所产生的人为割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根本上去认识区域地理现象和问题。因此,在进行本环节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时候就提醒大家注意我们不是在孤立地认识气候、地形、水文特征,更要思考包括地理位置、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在内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知识层面准确把握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特别注重地理要素联系视角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中加深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独特性,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一般情况下,选择对特征较为相似的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区域异同,掌握地理规律,而对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比较,则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更加突出区域特色。 
  案例3:“极地地区”教学为例 
  “极地地区”一节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两个具有高度相似地理特征的区域,怎样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同的探寻中构建区域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区域相同的地理特征:相同的高纬度地区;一样的冰雪世界;都是科学考察的宝地;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学生在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相似地理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辨别出这两个区域的差别: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更强劲;环境更恶劣等。当然,更多的思考则在“异”“同”的背后,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 
  也正是通过比较学习,让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更加突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更为关键的是比较法这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联系观点的培养,地理信息整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也正是比较法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原因。 
  四、“主题探究”贯穿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规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探究”彻底颠覆了传统“八股式”教学的形式,其所侧重的学生地理原理分析、方法指导和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功能更是“八股式”教学无法比拟的。面对多元的区域特征,确定最具本质和特性的“主题”并在逐个突破的过程中有效整合区域地理所涉及的琐碎分散的知识点,即从“点”到“面”的整体把握区域特征就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当然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入手是选择区域地理探究主题的一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4:“中东”教学为例 
  以中东教学为例,确定“长期热点,今日关注”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中东地区依然一片乱局,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 你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么?(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多民族汇聚的特点,理解中东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 
  ③苏伊士运河为什么成为1956年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焦点?读中东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明确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 
  ④为什么争夺戈兰高地成为第三、四次的中东战争的焦点?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解决水资源问题更好的办法么?(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中东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了解中东国家应对水源短缺的努力,开阔学生视野。) 
  ⑤ 在“水比油贵”的中东,是否每个国家石油资源都很丰富呢?总结石油分布的规律。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中东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石油国的隐忧。(了解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状况。) 
  不难发现,“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方式上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主要承担为学生提供各种图表、文字资料及扮演“引导员”等辅助性工作,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的探究环境,课堂也由原本单一的师生传递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传递转变,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目标导向上“主题探究式”教学则更注重区域地理学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五、思维导图助力区域地理学习 
  面对一个陌生的区域,在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地理思维的情况下,具有思维可视化、形象化特点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区域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进行更有效的综合分析、重新组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思维体系和知识网络。而构建思维导图过程的本身更是对区域加深认识的过程,在对区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内容,使原本琐碎抽象的认识片段整合成一个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分工合作、思考分析、整理归纳、凝练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案例5:“日本”教学为例 
  运用分析区域的一般思路,将日本部分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不仅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整理,更是一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表达。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更要指 
  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尝试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体验利用已有知识体系构建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率。 
  总之,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并在不断丰富创新,但其注重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却始终不变,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将继续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老师评语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