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语文教学——培养人文性的活动——《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分析

2016-11-09  发布者:黎静华  浏览数(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工具性,还要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语文教育是指导学生生命力的活动。

一、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共识。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案例中,处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

案例: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

师:自己读,感受一下哪个地方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生:从背直起来了可感受到。

生:从转到身来了可感受到。

师:细细慢慢地读。通过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读后交流

生:这是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生:十分弯曲的背。

师:那是一个劳累的背,弯曲佝偻的背,瘦骨嶙峋的背。读——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她曾经是怎样的?

生:十分健壮的。

师:然而,现在的背竟是这样的背。读——

师: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怎能不鼻子一酸?现在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文本语言中的深入感悟,与文本真正对话,学生从这样的“背”中理解了母亲的艰辛。

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点燃和召唤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语文表达形式的关注,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是本节课老师的不懈追求。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词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

案例:

师: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个什么镜头?

生:是快镜头。

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生:立刻。

师:几个“立刻”?

生:四个。

师:是啊!一人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三个不够,四个。下面读,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生读。读得有点慢。

师:请再立刻点,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生再读,读得较快。

师:中间能不能做到不换气?

生读,读完有点接不上气了。

师:同学们读得太快了,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你不过是动了下嘴皮子,而母亲却是“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

当学生找相应的句子时,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足见老师师的深厚功力。

三、搭建平台,在生活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共同生活,”“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案例中的教者他把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

案例:

师:你们曾向母亲要过钱吗?多少不论,只要要过。要过的举手。

师:你们向母亲要钱时,有过鼻子一酸的感觉吗?

……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师:母亲这样劳累,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师:看到这些画面,特写镜头,我的鼻子一酸,母亲竟然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竟然如此的瘦弱、如此的疲惫。

师: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怎样的表现?读,画出有关语句。当旁边的女人大声喝斥我时,母亲怎样说,怎样做的?

师: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

这堂课紧扣课题中的“慈母情深”中的“深”,把“鼻子一酸”作为全堂课情感的一个制高点。作者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教者层层的剖析,步步的引导,努力探寻拓展学习者积累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中母亲的不易,儿子的心酸;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情感的起伏,从而获得人生的体验。

衡量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的“一致”,而是要看每个学生有多少真情的思索与实践,在本案例中,学生的真情火花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处处涌现“爱”的暖流,培养了学生人文性的活动。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