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浅谈班主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发布者:刘智贤     发布时间:2016-12-25 浏览数( 0)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期望值的提高,班主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不断增强。由于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素养差异很大;学生的家庭形形色色,参差不齐,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多层次的,有些期望值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在与家长联系、沟通时,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家庭的实际出发,注意沟通中容易出现的某些错误的倾向,以便增进相互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一、不要居高临下、好为人师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的职业习惯容易造成我们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会让我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不注意倾听,不注意分析学生、家长的特殊情况,而急于抱怨学生、指责家长、指导家长。班主任普遍对教育学困生感到头痛,在苦口婆心的教育后,如果效果不佳或家长稍有配合不力,我们往往迁怒于家长。有的班主任就会委婉的、甚至直接的、最后通牒式提出指导意见。经验教训充分验证:一味指责、抱怨、教训、教育的口吻会使家长产生“低人一等”的屈辱感,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影响家长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不利于教师了解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家长、老师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不要急功近利

  教师是一个奉献多于获得的职业,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修养,在微薄的工资和无尽智慧、精力的奉献之间才能够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成绩和评价仅仅建立在各种量化标准上,而不顾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就会容易被功利心所诱导。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会有一种抱怨的情绪,这种抱怨的情绪会让家长感觉我们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孩子。对于优秀学生或有进步的学生的家长,我们就容易急于表白我们的付出,以便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感激,这样的心理当然也会妨碍我们的有效交流。

三、不体谅对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我们的教育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而且个性应该更为重要。我们对个体学生的教育要有针对性就一定要了解其家里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以了解问题的真相和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班级的立场,学校的立场,有时就难以体谅对方,体谅家长的难处,也就无法协调。虽然,我们很可能说服学生和家长,但是,问题可能并没有真正的解决。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学生和家长都会反过来为我们着想,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四、切忌主观,专断

  我们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具有权威性。我们的工作对象多,个体差异大,任务繁重。教师之间竞争激烈,压力大。于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容易静下心来,深入下去,怕耽误时间,怕麻烦。从而在工作中不经意地采取一些主观、专断的做法。这些做法会导致我们听不进去解释,听不进去意见和建议。这些做法可能导致我们的工作脱离学生、家长的实际。处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让家长们、学生们望而却步。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班级管理牵扯精力甚多,但只要我们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能动性,对我们的工作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件

  • 浅谈班主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doc 下载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