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21-07-03 2021-08-26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通过线上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提交1篇本学科优质的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 条理清晰、行文规范。

3. 内容须为原创,如有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建议先在Word文档中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 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温晓明    所属单位:荥阳市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1-08-18 23:02:14    浏览数( 9 ) 【举报】

                          《晋灵公不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最后一段文意,并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晋灵君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探究“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章重点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春秋笔法”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环节:
一、疏通最后一段文意,并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及特殊句式。
3、提问学生翻译。
5、教师展示参考译文。
二、分析人物形象。
《春秋》中一句话表述: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我们不仅产生疑问:
         晋灵公(夷皋)是一个怎样的人?赵盾是一个怎样的人?赵盾是如何弑晋灵公的?如果我们读过《左传》记载的《晋灵公不君》也许我们的疑惑就解开了:晋灵公是一个“不君”的人;赵盾是一个“良大夫”;赵盾是“为法受恶”。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厚敛雕墙     弹人观辟     虐杀宰夫
    进谏不入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
可以看出晋灵公是一个贪婪、荒唐、残暴的无道之君。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 
   ①骤谏灵公(忠君)
   ②盛服候朝(守职)       
   ③救济饿民(养民)       
   ④尊重史官(遵礼)
     从文中我们筛选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晋灵公的死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而赵盾堪称古代的忠臣,通过左传的叙述我们才得以揭开历史的真面目,才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可见《左传》对先秦历史的真实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全面了,但此时我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赵盾是否弑君?孔子给出了答案,即“为法受恶”,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1)“为法受恶”出自孔子之口。 “为法受恶”, 即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2)何谓法?法即“书法”,也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赵盾忠君、守职、养民、遵礼的行为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合乎礼的要求。
(3)赵盾为什么会“受恶”?
        因为赵盾的非礼。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站在礼义的角度,以当时的礼义为标准来评价赵盾的行为,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是赵盾“受恶”的原因。
三、探究“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1、解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①秉笔直书 ----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史义)        
            ----不隐晦事实真相(史实)
②一字寓褒贬---简明含蓄地评判是非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2、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晋灵公不君》记载的事件,在《春秋》是这样表述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种表述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不隐晦事实真相;暗含褒贬劝惩;合乎礼法。
①“杀”、“弑”、“诛”,这三个表示“杀”的动词在春秋笔法运用中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因此, “弑”字体现了据事直书,不隐晦事实。
②晋灵公,名夷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春秋》中直呼其名“夷皋”,是指斥晋灵公为无道之君,称谓之中隐寓褒贬。
③“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一表述符合当时的礼法。
问:《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
①“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暗含了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正所谓“一字寓褒贬。”
②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③ 当时的史官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就是“春秋笔法”据事直书的真实体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合乎当时的礼法。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赵盾没有逃离国境,因此他还有效忠君王的义务和责任,而赵盾回来后又没有讨伐弑君的赵穿。这样,“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就成了赵盾的两大罪行。董狐作为一个史官,冒着生命危险直斥权臣,依礼直书,他的这种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令人敬仰。
思考讨论:“春秋笔法”这种历史叙述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家或者说新闻报道者有没有借鉴意义?
    春秋笔法强调“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延续到今天,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同样有着现实意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个真正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此要无限地逼近事实真相,然后秉笔直书。而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就必须弄清它的客观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与采访,获取第一手材料。如今的某些新闻工作者不愿下苦功夫,对工作敷衍了事,探究不到事实真相,书写更是不负责任,也有些人为了名利不断地炮制炒作假新闻,扰乱了民心,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还有些新闻工作者屈服于强势群体,隐瞒事实真相,不能伸张正义。当假新闻成为新闻界一大顽疾之时,历代史家这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和发扬。新闻工作者执笔当如“史家之笔”,对事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受众负责,对良心负责。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1-08-19 09:59:33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