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设计】杨文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发布者: 杨文静    所属单位: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21-09-17    浏览数( -)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杨文静

章节内容

     课题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1课时

时间


班级

八年级6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以下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材内容

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新教材八下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四课《唐诗二首》的第一篇,与此前学过的多数诗歌侧重描绘自然景物不同,该诗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杜甫在诗中叙述了在亲友帮助下才建起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满屋漏雨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作者“宁苦身以利人”,祈求广厦,为天下寒士所想,这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是最为动人之处。

    本单元作为古诗文单元,单元导读中提到“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而本文的预习导言中又有这样的表述: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朗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又对学生提出了概括情节、体会情感的要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单元要求”、“课文预习导言”、“课后思考探究”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品读从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并不陌生,八上学习过杜甫的《春望》,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所认识,但共鸣不够,毕竟时代背景不同。而且诗歌语言凝练,还需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通其意,悟其情。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做到“教----评”的一致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制定出科学而适切的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评定教”。其次,本诗是“定篇”,我便紧扣“读”和“情”两条线,以反复诵读,归纳情感为主目标;再则,针对本诗融合了景、人、物、情的特点,在每一诗节的品析中侧重点各有不同。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概括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归纳诗歌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延伸阅读,感受诗圣情怀。

评价任务

任务一:检测目标1

  1、读出所给句子的节奏,并再次齐读。

  2、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尽可能采用“         ” 为 “            ” 所“            ”的句式来概括每一诗节的内容。

 

任务二:检测目标2

1、品读:圈点勾画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将普通的民间疾苦,在笔底生出波澜的。

2、若是你身居茅草陋屋,偏逢连阴夜雨,你会有怎样的愿望?而此情此景中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请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任务三:检测目标3

    杜甫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这种情怀贯穿了他的很多诗歌,你还知道哪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大家能看出对联中所写人物是谁吗?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明确:

——野老,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

-—诗史

——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住所。当时关中闹饥荒,杜甫辗转流寓成都,靠亲友的帮助维持生活。后来,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不料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用对联来调动学生的文学积累,激发兴趣,从而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目标1

初读,读出节奏

1、学生齐读

2、老师范读,学生划节奏。

3、检测学生听读情况:读好下列句子的节奏: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学生再次齐读。要求: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概括诗意

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尽可能采用“         ” 为 “            ” 所“            ”的句式来概括每一诗节的内容。

评级标准:要读清楚节奏;概括故事情节,大意对即可。

明确:茅屋为秋风所破;茅草为群童所抢;茅屋为秋雨所淋;诗人为寒士所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而不能脱离诗歌语境灌输知识。

 

读诗,整体感知很重要,而叙事诗,就应该紧紧抓住诗中所叙之事。因此,概括情节是分析情感的第一步。

目标2

品读,归纳情感

这首诗歌融合了景、人、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一赏景、读一读事、品一品人、悟一悟情感吧。看看杜甫是怎样将普通的民间疾苦,在笔底生出波澜的。

 

1、风破茅屋:写出风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动词中可以看出?

  明确:一飞一洒一挂一飘转一沉,写出茅草翻飞的景象,突出风之猛烈。看到茅草被吹草,草堂被破坏,诗人此时心情如何?痛惜、无奈

请同学们给这些动词加点;让我们齐读第一诗节,重读动词。读出痛惜和无奈。

 

2、在“群童抱茅”一节,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年老体衰、恼羞成怒、无奈可怜。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形象啊,殊不知,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坎坷的身世,又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

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诗节,试着读出诗人的恼怒和叹息。

 

3、大风刮走茅草,草堂被破坏,此时最怕什么?此时此刻杜甫的心情该是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明确: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被子很破旧,又冷又硬。“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出了被又冷又硬雨点密集。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杜甫的痛苦。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剥削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本诗写于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痛苦,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还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啊。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上一诗节说道群童抱茅,群童为何“忍能对面为盗贼”?茅草并不是玩具,他们为何要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甫要茅草干嘛?修缮房屋,群童家呢?也许是要修缮自家房屋,也许是要当柴烧把,虽然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恐怕,这社会现实才是根由是战乱造成了百姓的普遍贫苦啊。所以想到自己,想到广大的百姓,想到国家的命运,不由得杜甫不“叹息”,不痛苦啊。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节,试着读出诗人的痛苦。   

 

4、若是你身居茅草陋屋,偏逢连阴夜雨,你会有怎样的愿望?而此情此景中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请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明确:他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推己

及人——忧国忧民;他为了天下穷苦寒士过上好日子,宁可牺牲自己——舍己为人;他是一个有着济世情怀的人。

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让我们怀着对诗圣的敬意再读最后一节,重读加横线的字“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作者的心愿“安得”“何时”两句,要读得既悲哀有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中的“死”要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

 

评价标准:要能结合词句说出表达效果,表述完整恰切,合乎逻辑即可;再次朗读,要求读出情感。

诗是言诗人之志的,只有紧紧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文本,才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怀。

目标3

延伸阅读,感悟诗圣情怀

杜甫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这种情怀贯穿了他的很多诗歌,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春望》、“三吏”、“三别”中的诗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破碎,城池破败;(忧国)

《石壕吏》:“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战乱不断,百姓贫苦。 (忧民)

《无家别》: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评价标准:能说出同样饱含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即可,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圣情怀。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能清楚地感知到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苦不堪言。还记得刚上课时提到的那副对联吗?正是杜甫用诗用文字再现了那段历史,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正是他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同命运,哪怕自己颠沛流离依旧心系天下寒士,才成就了一代先生的风骨。

调动学生的积累,通过拓展杜甫其它诗歌的阅读,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回扣导入时的对联,使学生深刻理解何为“诗史”,何为“先生骨”。

总结

课堂小结:品一首诗,懂一个人!

这一间茅屋承载了杜甫多少痛惜无奈和痛苦又寄寓了他几多忧国忧民这一场秋风吹破了茅屋更吹痛了灵魂这一夜冷雨冰凉了肌肤更清醒了心。

杜甫他活在现实,活在当下活在苦难中,活在百姓里他是时代的眼睛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丧乱他是社会的良心让我们触摸到人民的愁苦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就让我们记住这令人景仰的名字及他留下来的千古绝唱,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愿忧国忧民的精神千古流传。

老师在对文本总结时,再次强化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并最后在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中结束学习,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课后作业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千年前的杜甫对话,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通过写作练习,说出对杜甫情怀的感悟,再次巩固所学。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