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作业周期 : 2021-07-24 2021-07-31

所属范围:计算机应用(高职)教学计划--“双创教育”背景下职校教师素养提升策略与路径

作业要求: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发布者:蒋一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提交者:学员管孟    所属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提交时间: 2021-07-26 19:33:20    浏览数( 3 ) 【举报】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当今时代,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力求达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毕业生数量逐年提升,“就业难”问题成为影响大学输出效果的阻碍,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畏难”心理,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引导陷入创业项目夭折的局面。可以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双创”背景下的新特点

“双创”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创新、知识、科技为主题的崭新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呼吁专业性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刻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说,高校必须将创新创业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确保优质人才不与时代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动了大量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往的人才就业市场吸收能力相对减弱,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精、坚”产业迎来发展的新高潮,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就造成落差性的就业问题,即人才素质难以满足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的现实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进入同步的快车道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从党和国家的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双创”的时代背景,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新的配套政策以扶植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开拓创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又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时代实际与人才培养要求,交出一份让全社会满意的答卷。

二、大学生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相比,心理特点及知识储备相对完善,且自主意识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对已经进入社会的工作群体来说,欠缺一定的社会经验,且价值观等方面不太成熟,但其是社会发展的未来生力军,因此,把握好心理及能力特点尤为重要。从当前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看,多数大学生拥有较丰富的知识体系,且对新鲜事物及时代变化尤为敏感,常常走在潮流的最前端,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但在相关能力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一些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或“缩手缩脚”的情况,使创新创业停留在想法层面,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社会价值。可以说,高校学生活跃的思想状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打破了交流壁垒,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其心理特点,从而取得实效性突破。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知识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同基础学科教育一样,创新创业教育以传授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题,但涵盖内容更广泛,且呈现明显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特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学习中,应以掌握扎实理论基础、明确创业思维与重要原理为基本目标,同时将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等时代特色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视野。

能力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开展教育的必要话题。学生在未来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与偶然性,难以提前预测,因此创新创业的价值能否得到发挥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尽可能对不确定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及树立创新创新“持久战”的坚定信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能力的培养集中于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社交能力三个层次。这些能力教学虽然不能成为创新创业成功的“保证书”,却是学生完成学生角色到社会性的创新创业角色转换的必由之路。

核心素养方面。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相关人格培养,着重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主动交流的开放能力、团队合作的基本意识、自我调节减压的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坚强意志等,这些素养都将为学生未来面临复杂的创业问题与环境提供基本的精神原动力。从本质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及心理水平的提高起到高屋建瓴与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

四、“双创”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

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体,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堂目标的落实与课堂实效的取得,因此高校应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提高基本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3]。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应抓好教师的基本业务水平,而且应创新多样化的持续培养路径,提高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定期组织专任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访,了解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确保课堂内容不与社会实际脱节。同时,高校应增加专业型人才的兼职引进数量,鼓励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社会性成就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等社会人才加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讲座、实地路演等形式使学生与创新创业的“前辈”零距离接触,感受真实的创新创业观念与环境,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充分挖掘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

“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利用路径。从校内资源看,高校应加强相关高端技术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让学生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定期展示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举办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具有个性化色彩的项目,并及时予以激励与扶持;从校外资源看,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依托企业园区及办公场所,发挥好孵化器对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转化作用。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创新价值,因此本身课堂体系应克服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应创新学分取得形式,对于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相关实践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学分认定,将学生“被动完成任务”的消极观念转化为“主动探索”的积极观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而非固定知识的考核[4]。应加强相关实践课程的比例,不拘泥于课堂形式,课程设置应与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实际情况对接,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项目的路演展示,鼓励学生主动走进企业,与相关人才进行经验的交流,并对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予以积极肯定,集中体现在课堂效果的评价体系中。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1-08-03 10:00:53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