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校本研修成果的要求截止时间:2016-12-10
  2. 作业要求:
    请各位老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的要求

提交者:鲜王艳     所属单位:重庆市巴南区鱼洞大江小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31    浏览数:0     

整合内容  重点训练  提高实效

——《古诗词三首》课例研究报告

鲜王艳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单篇教学耗时低效,一学期一本教科书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人教版教材主要以主题单元编排,因此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有选择性地精读一篇,整合其余篇目开展“主题教学、群文阅读”等。

古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古诗因语言凝练、结构跳跃、意境深刻和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要透彻领会其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许多名家、大师的经典课例都着重于字斟句酌地探究、感悟,而这种教学方式于普通老师来说,很难效仿。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了诗歌教学的要求,其基本方法是:把握诗意,展开想象,体会情感,诵读积累。当然,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学段阶段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选定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希望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探索单元内容整合的办法,寻找诗歌教学的一般途径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教材解读:《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导读提示“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本课编排目的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诵读优秀古诗词,丰富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和预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理念: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语文课程标准》2.中年级的诗歌教学策略是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一些诵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吴忠豪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4.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本课教学在立足标准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群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多样的乡村田园生活,关注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第一轮教学

我们认为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和预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引导,才能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们拟定了四条教学目标: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规范、端正地书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人笔下多样的乡村田园生活,并对此有热爱与向往之情;有主动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教学难点是初步领悟诗意,体会诗人笔下多样的乡村田园生活。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我们给出了详细的预习提示:1.。(1)查字典,结合注释,知道“了、兴、供”在诗中的正确读音。(2)练习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第三重境界:第一重,能正确朗读;第二重,能读出停顿和节奏;第三重,能够根据诗意读出感情。2.。(1)或结合注释,或借助图画,或联系生活,理解诗意,并用通顺的话写在书中对应的诗句旁。(2)请根据诗句分析:诗词的语言看似简洁,但细细品读就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韵味。《乡村四月》中有两个字用得简洁,却能充分说明农民劳动的繁忙和紧张;《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两个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一下跃然纸上,请分别将它们找出来用圆圈标注。找出《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中写颜色的词,用圆点标注,再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有什么作用?3.写一写八个生字,自己认为比较难的写三遍。 4.资料《翁卷中“卷”怎么读?》 5.挑战阅读。(1)多种方式搜集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摘抄并尝试背诵。(2)查阅田园风光这一类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从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第一步,板书课题,直接进入学习。第二步,检测预习。首先,给生字“蚕、

桑、昼、塞、衰” 选择正确的读音,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平翘舌。接着给三个多音字“了、兴、供”标注诗句中的读音,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前查字典情况。然后补充带生字的诗句。再指名朗读,关注停顿和节奏。第三步,感悟诗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结合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用一两个词概括诗人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是什么样的?自主学习,汇报交流。第四步,体会情感。结合预习单,对比三首古诗词,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梳理田园诗的特点,即描写乡村的景、渔夫农人等的生活。第五步,拓展阅读。《山居秋暝》、《过故人庄》、《清平乐·村居》。第六步,感情诵读。出示插图,配乐尝试背诵。

(二)第二轮教学

第一轮教学后,我们发现因为容量太大,40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在修改中,我们决定还是分两课时教学。课时划分如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词。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4.初步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字词想画面,感受三首古诗词的诗情画意。2.在整合比较中,初步感知田园诗以农村景物和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特点。3.喜欢诵读和积累古诗词。教学重难点:借助字词想画面,感受三首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包括:环节一,复习检查,读得正确、流利。环节二,想象画面,读得有滋有味。先自读,借助字词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想画面,尝试感情朗读;接着全班展示交流,老师进一步指导方法:朗读速度慢,留足想象的时间;想象变静为动,抓住字词想开去。然后,出示画面,配上背景音乐,引读三首诗词,进一步感受诗情画意。环节四,认识田园诗。先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三首诗,发现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再全班交流,梳理小结:像这类描写乡村的景、乡村的人和乡村活动的诗,我们把它叫做“田园诗”。环节五:拓展阅读。出示积累与运用“读读背背”中的诗句和《过故人庄》,进一步感受田园诗的特点。

(三)第三轮教学

第二轮教学后,我们觉得并没有决解决“整合内容”的问题,读诗词朗读的重点也没有突破。第三乱教学,我们又做了目标和策略上的调整。

教学目标:1.学习把《渔歌子》读得“字字落实、历历在目、津津有味”,并尝试运用这三步法朗读《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2.初步认识田园诗,对乡村、田园生活有热爱与向往之情。3.有主动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习古诗三读法。

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环节一,字字落实读准音。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生字的注音和辨别“子”的正确读音,学习“看拼音、查资料”的方法读准每一个字音。环节二,历历在目理解意。引导学生勾画文中景物,借助注释理解生词,闭上双眼,和着音乐,从声音、动态等多角度想象丰富的画面,学习“借注释、想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意。环节三,津津有味领悟情。从“不须归”三字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明白不想回家的真正原因是不愿意回到官场,学习“找作者,查资料”的方法体会情感,有滋有味地朗读。环节四,学以致用读诗词。结合课前预习单,运用三读法自读《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同桌互学,修改、完善预习单,选一首读给同伴听,并请同伴评价;全班展示,说看到的画面,带着已体会到的情感朗读。环节五,认识田园诗,拓展阅读。发现这三首诗词在内容上的相通之处,知道这样描写乡村景物、田园生活的诗叫“田园诗”;配乐朗读积累运用中“读读背背”中的诗句和《过故人庄》、《清平乐·村居》。
四、检讨教学成效。
对比三次教学,我都强调把三首诗词看成一个整体,不拘于零碎诗句的敲敲打打,坚持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坚守课堂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三次教学各有侧重,第一次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想象画面,再根据每首诗词中描写的内容感受田园诗。其中利用“一对一”设备当堂开展预习检测,花费很多时间,后两个环节匆匆走过。第二次重在想象画面方法的引导,课前谈话本来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过程实施中对“抓住字词”回扣不够、对“慢读”指导不到位,重点突破不够。第三次教学运用一带多的策略,重在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清晰地梳理了各个环节,然后学以致用,虽然展示的学生不多,但是可以看到学生对画面的想象更加丰富,对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只是最后环节拓展阅读的量稍微大了些。

回到主题“整合内容,专项训练,提高实效”,我认为三次教学还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尤其是训练点的逐渐聚焦。每一轮教学后,我都有再上一次的愿望。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还并不尽人意,我说期望的整合与效率都还没有实现。我不断否定原有的设计,又重新建立新的策略,其实是自己还没有真正地突破那个思考的瓶颈。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