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12-10
  2. 作业要求:

    2016年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培训,要求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园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题目:请参训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培训班所学,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变化。

     

    要求:1. 撰写内容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2. 字数不少于300字;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要求

提交者:李旭霞     所属单位:重庆市大江中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14    浏览数:2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与弊端

重庆市大江中学校  李旭霞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子仪器设备早已不陌生。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实施策略: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各地各校都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对教学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技术越来越成熟。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哪些呢?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扩大教学容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

传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内容由老师口授,重要内容由老师手执粉笔板书在黑板上。老师一边授课,一边板书,十分忙碌吃力。往往是整块黑板写完了,内容还没有讲完。教师擦掉板书,继续新的板书。除此之外,传统课堂中,教师经常要中止讲课,一会悬挂挂图,一会调试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这些琐碎的动作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导致预设的课堂内容往往上不完,根本谈不上引入课外学习资源。

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只需轻轻一点,以上问题即可解决。信息技术是集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能够将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教学信息量。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从新课导入到字词学习,由展示学习目标到播放音频视频,均可一建完成。教师节约了大量手写时间,能够教授更多的内容。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交流讨论,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体验中提高了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建议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侧重于形象思维的感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资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小品文《桥之美》中,吴冠中先生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用文艺的笔调描写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种桥,以及它们与周边环境的配合之美。然而,由于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初中学生读这篇美文时却是云里雾里,由于无法理解和想象点、线、面等抽象的空间概念,再美的文章读来也是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美和提高审美观。这种课堂就宜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网络优势去激发学生兴趣。在导入环节,用PPT展示多幅美桥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眼球。在鉴赏环节,将文中作者提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桥之美,以直观具体的图片一一呈现,让学生去文中找对应的文字描述。学生在欣赏大江南北的美的图片的同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桥与水,桥与草,桥与柳的映衬美,甚至点、线、面的抽象美。信息技术手段吧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生动鲜活的图片,激发并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真正理解了本文的主旨“注重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的含义,即“审美要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配合协调”,有利于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审美观。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自教改和课改以来,不仅现代课堂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求越来越新,越来越多,就连教学模块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分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系统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新的教学板块“综合性学习”引入语文教材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为例,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手段,如何能勾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如何能引导学生对戏曲的喜爱?多媒体设备就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组合的优势,既可以播放名剧经典唱段学生学唱,也可以放映精彩视频让学生猜剧名,还可以演示栩栩如生的京剧脸谱......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中,既欣赏了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又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油然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重难点也得到突破。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在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弊端,部分教师甚至过分依赖多媒体,不使用多媒体简直无法上课。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走入了哪些误区呢?

一、多媒体使用形式大于内在,喧宾夺主

许多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看作是展示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忽略了课堂的艺术美和教师魅力的果然作用。教学中课件堆砌,大量使用录像、视频、音频范读,图片成堆......有些内容本来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直接感知,却用PPT展示出来,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应接不暇,完全忽略了文字的魅力和课堂的目标。不仅没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

二、过分展示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饱受批判,但是,透彻的讲解,深入的分析,美观的板书,却一直是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标准。近年来,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蔚然成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手段,完全用录音代替朗读,用屏显代替板书,甚至直接下载网络上其他教师的授课视频代替自己授课。整堂课不见文本的阐发,不见探究与讨论。部分教师偷懒取巧,不认真备课,不思考学生实际,只是机械地依赖PPT,有时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教师的功能由课堂的引导者变成了机械的按键者,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美感和人文性。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忽视对新课程资源的更新

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要求。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加强操作计算机和其它媒体的应用能力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对声音、图像、视频资源的组合能力。另外,建设丰富、高质的教学资源往往被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没有丰富、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修养,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和创新。信息技术网络具备了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并利用资源探究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开发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并做到不断的修改,更新,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然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能够共享网络资源,扩大师生视野,整合学科交互,促进教育发展。但是,信息技术始终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魅力。作为课堂的操作者和实施者,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时,一定要从教学必要和学生实际出发,宁缺毋滥,精耕细作,让信息技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