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谁而感动

发布者:王献忠     所属单位:颍上黄桥镇郭彭     发布时间:2016-10-22    浏览数:0

我有一个学生,他很想买一盘周杰伦的专辑《八度空间》,可是他的妈妈怎么也不肯。结果母子俩大吵了一架。妈妈很伤心。这位学生在日记里说:“老师,我不明白妈妈怎么会如此蛮横不讲理。我该怎么办?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是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心。我在想,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误会与争执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们学习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和同学们在共同研读课文中的几句话:

1.当我独自看着窗外的落叶时,母亲(央求)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我勉强同意了,她(喜出望外)。我同意明天去,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然后便(絮絮叼叼)地说了许多话,最后又忽然不说了。

2.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程度,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3.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它们在秋天中正开得烂漫,我忽然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

从第一句话中能看出母亲对我怎样?(关心)从所填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吗?

“央求”什么意思?(恳求)母亲央求我去干什么?她为会么央求我?

a、联系前文,“她总是说,而我总减不去”怕我不肯;b、我又在看落叶,心情悲哀,让我散心,忘掉烦恼、疾病。

“喜出望外”什么意思?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这里,母亲遇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喜事?勉强同意,母亲竟这么高兴,说明母亲把我看得很重要。

“絮絮叼叼”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哆嗦,来回地说。

母亲说了些什么呢?(知道我最爱吃的,记得我童年的趣事)a、对子女的点滴小事都记得,把心放在子女身上。b、我嫌烦,母亲还要说。省略号什么用?(怕我听到“踩”、“跑”这些字,会想到自己不会跑而伤心)c、母亲为什么又忽然不说了?

小结:母亲在我脾气暴躁时容忍我、迁就我,在我言语冲撞时,体谅我、迁就我。母亲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啊!

第2句:课文中两处提到母亲的病,“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程度,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整宿整宿”就是整夜整夜,这是说她疼得时间长。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是说她疼得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忍受,说明疼得程度厉害。

“常常”不止一次,是说她疼的次数多。

母亲的肝病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可我一直都还是任着自己的性子。

邻居们把她招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这里连用了两个没想到,中间用“也”字连接。

母亲病得这么严重我没有想到,我也绝没有想到。

母亲生病期间,病得那么厉害,我不知道,后来母亲病得那么严重,那么危险,我却没想到,这是为什么呢?

a、瞒着我,一直未说,一直未表示出来。

b、照顾我、迁就我,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屋子)一如既住。

c、在倒下来前还催促我去看花。为什么瞒着我?

不想让我担心、难过,

病体再受折磨。

小结:母亲有病,病得那么厉害,可她嘴上从未提过一句病痛,脸上从未显出一丝痛苦,夜里她强忍着肝病的折磨,白天她依然操持家务,照顾瘫痪的我。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昏迷前还念叼着自己的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第3句: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它们在秋天中正开得烂漫,我忽然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母亲说了什么话?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我和妹妹懂得了什么?

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我俩在块儿,要好好儿活------”

我是一个双腿瘫痪的人,我怎样才算好好儿活?(战胜疾病,不自暴自弃,不被病痛打垮,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妹妹是一个未成年人,她怎样好好儿活?(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有用的人才)

为什么说“我俩一块儿?”互相依靠、互相支持、互相照顾,顽强地面对生活,活下去。

原先美好的东西我无心看,我之所以现在看花,觉得花儿很美,很艳丽,是因为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品质鼓舞了我,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要做生活的强者,像母亲那样热爱生活。

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亲那种无私而崇高的母爱却留在我的心间,母亲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将永远鼓舞我勇敢地生活下去。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并为如何给学生的阅读营造一个适合文本的良好情境而煞费苦心。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对于学生来说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情感。我们常说,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与文本,同学的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投入的难道只是一种教学的技巧吗?当然不是。我们不是常说,在课堂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倾注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不仅要让文本语言成为激起学生情感的源泉,更要让文本因为我们教师而更加精彩,更加有感染力。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