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

发布者:邵然     发布时间:2016-10-13     浏览数:0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有准确性,还要富有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要求,使自己语言表达不但做到准确、明晰、合乎规范,而且具有特定魅力,这样,不但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而这“特定魅力”的语言就是一种教学语言艺术,是一个很值得语文教师去探讨的问题。下面,本人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借鉴优秀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语言要形象生动。

所谓形象生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等手段,提高讲课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就是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思考问题多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或表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语言要带有形象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如借助于具体形象或表象,表达抽象的意思或事理,便于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无论是对知识的讲解,还是对探索过程的引导,都应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语句,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变陌生为熟悉,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形象的教学语言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自觉进行语言修养和锤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笑话故事、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均可引入课堂,语随思动、信手拈来,以塑造生动形象,创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容易理解,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尤其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有许多抽象的知识不易理解,学习知识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它应使学生将学的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感知,便于理解。如拼音教学中的复韵母ei,学生易将ieei混淆,学生一接触ei时,我就编故事:一天,小i和大e要过一条小河去对岸摘果子。河水很浅,但小i不敢过河,大e说:“小i别怕,我拉你过河。”可小i还是不敢过河,大e只好用力拖着小i过了河。尔后,让学生跟念儿歌“大e拖小i,嘿哟嘿哟eieiei。”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这个韵母,而且兴致勃勃的练习韵母的发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记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节奏适度,使学生听起来爽心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二、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无意注意占优势,新鲜有趣的东西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如何让教学语言产生“吸引力”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一个策略。最吸引人的语言莫过于“有趣味”了。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语言要有趣,给学生以新奇而轻松、愉快的感受,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的特质。教师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应适时地采取趣味性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编口诀、歌谣、顺口溜、穿插小故事、摹态拟声、夸张等方式,使自己的语言充满童趣,让学生感到亲切又有趣,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开心。如在写字教学中,我编了一首儿歌:“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学生不但念得高兴,而且又记得牢,写字时就按照儿歌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写,教师的教学也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的表现不能缺少幽默风趣。在语文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去主动地学习,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如在写字教学中,我发现“武”字有不少学生多写了一撇,我就笑着对学生说:“我发现会武功的人很惨。”学生都不解,我接着说:“因为你们有些人太厉害了,把他们的脚给砍断了。”(边说边在黑板上各写下一个正确和错误的“武”字)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写错了的学生笑着把错误的写法改正过来。我通过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错误,强化记忆。
  低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开始步入学习语文的殿堂的,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很难想象出一个语言枯燥、语汇贫乏、说话“干巴巴”的语文教师,会培养出热爱语文、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使用语言的时候,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做一个引导学生走进语文学习乐园的启蒙者。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简洁、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才会容易接受。 

三、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多,对教师讲演式教学的接受能力较弱,加之思维的自觉性、灵活性和持久性都不强。因此,启发性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排除思维的障碍,拓展思维宽度,最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所要探究的目标。教师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去听、去看、去想、去说,甚至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思考的乐趣,从而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还不完善,思维的空间比较狭窄,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的点拨和启发的教学语言,可帮助学生排除思维的障碍,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的启发性语言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受自己个人的主观情绪影响的,因此,语文教师的启发性语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借此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导语的启发效应,利用故事、谜语或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首先拿出一个小葫芦,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我又问:“你们知道这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接着说:“那我们来读《我要的是葫芦》,看他有没有拿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我这种启发式的导语引起了学生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之中。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启发性教学落到实处。

四、教师语言要有情感性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情感发展以情绪占主导地位,具有易感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他们非常敏感,常是以教师的喜为喜,以教师的乐为乐,教师严肃的话语使他们紧张,冷漠的语言让他们害怕。这表明教师的语言是有情感性的,并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教师语言表达中所蕴涵着的饱满的情感,并通过把自身的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积极学习、思考的状态。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饱满的情绪,用情感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小学生的感情非常丰富,常带有一种期望爱抚的心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表现情感的主要途径还是语言,因而,教师情感性的教学语言首先表现为充满对学生的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温柔、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营造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心情放松,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我总是轻声细语地给予点拨,“不着急,再想一想。”“谁来帮帮他呀?”当学生回答对了提出的问题时,我用欢快的语言给予肯定:“你真棒!”,“哇,你的小脑瓜可真厉害!”“你真爱动脑筋,老师真喜欢你。”又如有位学生起来读生字,没有全部读对,我微笑着说:“你读得很不错,三个生字你读对了两个。”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的感情得到满足,因此他们都喜欢上了语文的学习。

小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文字的感受力不强,对于课文的学习,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性的语言去诠释。因此教师讲课时,要随着课文中的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并用这种感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我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锻炼,就能获得成效,并能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表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