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如何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2016-11-11 发布者:张醒     浏览(0)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生活、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与成长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一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在家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成长方式,寻求改善教育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出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 生活方面亲情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的;他们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次,很多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成绩优良的只有6%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笔者对本县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3.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本校课题组本镇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5.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1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正确的引导。

 2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多种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三)社会方面

发动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孩子”。“留守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管教,比其他孩子更易受社会不良文化和腐败风气的影响,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来关爱。建立“留守孩子”邻里关爱小组,做好日常十件事,其中委托监护人或租房户主负责四件事:一是督促“留守孩子”正常生活起居,准时到校;二是教会交通安全知识,注意上学途中安全;三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四是不乱花钱,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学校配合社区做三件事:一是检查督促“留守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二是辅导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三是利用节假日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五老”也做三件事:一是义务监督网吧、游戏机营业场所,不让未成年人进入;二是了解“留守孩子”校外表现,经常与学校沟通;三是与在外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帮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政府方面

1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农村引进企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如此,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了。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相关政策的内容落到实处。政府可以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能够给予孩子细心的照料,学校老师要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让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

附件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张醒.doc 下载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