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截止时间:2016-11-30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

    学习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之后,您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结合您任教的学科,谈谈教师在哪些具体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两个问题都需回答)。

    作业要求:

    1.内容要求原创,拒绝抄袭。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3.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研修作业

提交者:王世功     所属单位:界首市实验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06    浏览数:15     

1、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答: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的观念转变。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在公开课、研究课中使用多媒体,更要在家常课中普遍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自加压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每个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数学教学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原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教学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及逻辑性强的特点,而信息技术对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强大交互式特点使多媒体课能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抽象问题,通过多媒婆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2、教师在哪些具体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答:我觉得: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和教学直观化。这样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下面谈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一些尝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新课导入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采用情境引入,播放了小明在超市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回想在超市购物的经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购物结束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我们买东西时需要什么?”学生很快回答:“钱。”“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人民币”。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认识人民币”。这一导入环节的创设,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借助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势,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可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猜想: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体积呢?这个过程很难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看。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一步一步地演示: 
  1.将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沿着圆柱底面半径和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分别将圆柱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沿着圆柱底面半径和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3.将拼成的三个长方体进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得出“圆柱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来越接近长方体”的结论。让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相比,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渗透了极限思想,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和题目与生活紧密相连,他们会更加有兴趣。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多媒体,尽量把生活素材融入数学教学中,设计学生们十分熟悉的场景,架构起生活与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如果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数学知识能够真实地看得见、摸得着的话,学生们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听课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把某个学生一天的生活当成主线,利用多媒体设置这个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等情景。教师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看着课件,准确地说出一天的生活、学习安排。当课件展示到“愉快的周六”的情景时,让学生来操作电脑,拨出生活、活动的时间,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通过多媒体实例,既让学生知道时间无处不在,也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练习内容,提高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是对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效果检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数学学科而言,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都十分重要。以往的数学练习形式、评价方式单调,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效果不好的现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形式上可以设计选择、填空、判断、连线等。在评价方式上可以由教师、学生、电脑进行评价,更好地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努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