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 正文

作业标题 :现场实践证明材料截止日期 : 2016-11-30

作业要求 :    由参训教师在平台上上传学校出具的现场实践证明材料或现场实践总结等(备注:材料提交方式有3种,详见附件1)。证明材料被批阅为“优秀”得25分,被批阅为“良好”得20分,被批阅为“合格”得15分,被批阅为“不合格”和未提交均不得分。此项满分25分。

作者 :项目管理员

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2016-09-27提交者:学员赵玉燕浏览(0 )【推荐】

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计算机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的老师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就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融合常见课型进行探究。

一、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

1、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

[案例1]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这样,教师将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从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2、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材上的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只有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即由静而动,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激发其思维转向活跃。这时候,计算机技术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案例2]有一位老师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探究: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这时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老师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 S=1/2лr×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 (3/8лr+5/8лr)×2r÷2=лr2 的结论。 这样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改变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3、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把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入课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3]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多美滋11奶粉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师: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导入,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不足与改进。

[误区一:]课本搬家式

教师上课时,用多媒体代替课本,教师操作着电脑,演示着教学内容;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课本成为摆设。课文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虽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但却剥夺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权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体现。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改进:融合时应注意,计算机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计算机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利用好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误区二:]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

一讲到融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很认真做了一个课件,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却没有多大收获。

改进:融合既要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融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融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

三、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常见课型

根据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融合常见的课型包括:课堂讲授型、学生实验型和网络型。

1.课堂讲授型课。它在融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案例4]《元、角、分的换算》,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动画情景:一只小乌龟打算利用假期到游乐场去玩,于是它驮上十五个硬币上路了。走着走着,小乌龟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小乌龟辛苦地问:“小朋友,你能帮帮我吗?”这时,学生们的一只只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举得老高老高……

2.学生实验型课。学生对电脑操作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人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案例5]学完四则混合运算后,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 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老师评语

附件

  • 轻声音的读法.pptx下载

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最新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推荐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热门现场实践证明材料

热评现场实践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