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成败归因——研究幼儿的学习动机

  发布者: 吕嘉琪    所属单位:南师大吴江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1-08-23    浏览数( -) 【举报】

成败归因——研究幼儿的学习动机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无法维持学习的状态,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孩子学的很多,报了许多兴趣班,却常常是在家长以及教师的强迫下进行学习,即缺乏学习动机。那么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本文拟从归因的角度谈谈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对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的方法。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博德纳・韦纳(Bemaweinerl974)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解释有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个人内在的可控因素;难度和运气属于环境外在较难控制的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发现,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学习预期产生影响。个体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习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个体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因此,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其不当的归因方式有关。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动机在个体的学习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动力作用。根据归因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所谓积极归因即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例如在做手工时,有的孩子怎么也做不到像大家那样完美,他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将这种不完美归结于自己能力低下,导致对手工方面失去兴趣甚至厌恶心理。因此,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所以,当幼儿在某一方面受到挫折时,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并坚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下一次肯定能做得更好。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为什么具有同样智力和技能的幼儿在同一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各具不同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一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那么,如何获取成功感呢?

  首先,要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方面的内驱力(需要)所构成:认知内驱力(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而获得地位和声誉的成就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赞许、表扬而学习的成就动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

  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学会积极鼓励,及时表扬,从而促进孩子的求知欲,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

  其次,为了使幼儿在失败或成功的情境下都能进行积极归因,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幼儿还要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而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以记忆为例,根据艾宾浩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在时间间隔上要先密后疏;因为理解的材料容易记,幼儿在记忆知识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无意义的或难理解的材料,还可采用谐音法、表象法、缩句法、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方法。为了使方法的使用更加合宜、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学会管理与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如通过自我提问以注意自己此刻在做什么,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在难以理解的内容上做记号,同时,分析材料的性质、自我的学习程度,从而确定最佳的记忆方式。

  所以,个体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能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助于个体增强自我价值感,稳定地进行积极归因,激发旺盛地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艳慧.《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