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任务二:教学设计截止日期 : 2017-01-15

作业要求 :

下载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模板填写内容,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每个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截止提交时间为115日,逾期不能提交。

为方便坊主审阅,上传的内容如果不含格式、图片、公式请直接复制粘贴至文本编辑框中发布,不能直接发布的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文件名称以“单位+姓名+教学设计”命名,比如:潮安区实验中学——XX教学设计。

【建议】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学科教学中,请同校老师帮忙借助手机、DV将上课的内容录制成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任务三:微课作品,录制时间要求5-15分钟,内容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其中某一个指定的教学环节。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任务二: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吴秋松    所属单位:饶平县高堂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16    浏览数( 0 )

 

教学设计方案

题目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年级学科

七年级地理

课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吴秋松

工作单位

                 饶平县高堂中学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在不断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过程。

3、识记六大板块和板块运动与山脉、海沟形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剪纸拼图游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2、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

3、通过对板块分布,板块运动与山脉、海沟形成的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关键

重点: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运动与山脉、海沟形成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拼图游戏、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运用生活中实例来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观察发现法;

3、动手操作法;

4、讨论交流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设备,教具

软件:ppt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

1、读图和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举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论证的能力;

3、通过剪纸拼图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4、通过动画演示,了解板块运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

四、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靠记忆和听教师讲解,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自主探究法;

2、观察发现法;

3、动手操作法;

4、讨论交流法。

让学生在观察、剪纸拼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陆地海洋的一组图片,然后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播放动画片“沧海桑田”,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动画并思考: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

看图思考

创设情景,引用成语故事导课,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新授--海陆变迁实例解释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40页,设问: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变桑田的原因是什么?(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

 

 

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40页知识之窗,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解决。

 

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实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观念。

 

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在此基础上我讲述我镇的老人传说,海滩曾经到“安仔堂”前,及“青山代田”原来也是海滩,现在成为稻田的现状。

小结:上面我们认识的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交流。

启发学生获取课外知识,联系家乡的沧海桑田,体现了地理就在身边的教学理念。

 

新授--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就全球而言,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

 

拿出世界地图观察大西洋两岸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发现什么问题吗?

 

这个现象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

(拼合大陆古老岩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分布的相同性。)

 

在学生看书之后,我再播放课件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

 

 

剪纸,比较,

回答

 

 

学生看教材41页内容,描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注意拓展,把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

新授--板块构造学说

指引学生进入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展示红海的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动画(板块运动与山脉、海沟形成的关系)。

 

 

 

自学,回答课本42页问题1

 

 

提出42页第23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1、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2、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证据:

3、板块构造学说  6大板块  板块运动与山脉、海沟形成的关系

 

老师评语

附件

  • 饶平县高堂中学-吴秋松教学设计.doc下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