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3-212017-03-31

作业要求 :

各位学员:

大家好!“提升工程培训”为省级专项培训,包含:56学时网络研修+24学时基于网络校本研修,两部分都完成后方可视为完成此项培训任务。请各位参训教师务必于331前提交校本研修成果,请在以下两种成果类型中选择一种进行提交,提交后由工作坊坊主进行审核。

成果1: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形式),提交时需附上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等辅助材料。

【说明】各校、各学科组应要求不低于10%的参训教师提交成果1,小学科至少提交1份,具体由学校、学科组长统筹安排。

一、课堂实录

1. 课程时长:必须是完整的一堂课,每课时长应在35~45分钟之间。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2. 录像要求:视频要保证图像清晰,能够清楚地呈现师生活动;画面无抖动、无倾斜、无变形;白平衡准确,曝光适当。 用摄像机附带麦克风或专用麦克风采集声音,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清楚无杂音。

3. 后期制作要求:1、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应包括:课程名称、年级、上/下册、版本、主讲教师工作单位和姓名等。片尾包括录制时间、制作单位等信息。2、视频文件要求(1)稳定性:视频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2)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3)课堂实录视频的格式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4)视频码流率:码流为0.5~1Mbps,如上传的视频内容编码率低于0.5Mbps,则码率不变,转码为H.264+ACC编码的MP4文件。 (5)视频分辨率要求达到720*576以上。 (6)视频大小不能超过500M

注意:课堂实录请不要以附件形式上传,平台可以直接提交视频后观看。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以文字或者表格的形式呈现,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不少于500字。

三、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以PPT呈现形式,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内容要求突出重点,有逻辑性,体现课堂的主要脉络,形式要注意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具体内容以文字呈现,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不少于200字,目的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促进教学改进。

成果2: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报告、研修总结、教学课件等(wordppt形式)选择其一完成。

教学反思报告、研修总结、教学课件具体内容以文字、PPT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文字内容不少于500字。

 

注意:所有文字和PPT内容排版要求整洁、美观,避免出现字体大小混乱、排版参差不齐,防止出现错别字以及语句不通的情况。不要出现具体的时间日期、教师联系方式(如:电话、邮箱)等内容。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郭恬然    所属单位:潮安县凤凰镇中心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3-27 17:56:27    浏览数( 0 )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字的演变、联系上下文、图片、串词等方法学习“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12个生字,会写“岩”“册”“底”“质”“厚”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明白岩石是最大的书。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看老师写课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引领学生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倾听、思考。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习岩石,会写“岩” 。

   (三)学习字词:藏着铁矿  宝藏  地质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1.出示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点红“藏着铁矿”“宝藏”,大家看,这是一组多音字,谁会读?这两个词跑到句子里面,谁还会读?

    2.那为我们祖国寻找这些宝藏的人,我们叫他(出示地质勘探队员)(这个词儿特别长,要读好他,我们先读好“地质”,“勘探”,再读“地质勘探队员”。)

3.刨根问底  什么是刨根问底?

    4.齐读这4个词。

    课文写谁刨根问底?他问了哪些问题?请小朋友自己再读读1-12小节,用横线划出川川问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一)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1-12小节,用波浪线划出川川问的问题。

   (二)读好川川的六个问题。

    1.师: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出示“叔叔,您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这六个问题。

2.小朋友,这些都是川川问叔叔的问题,我们要把它读出问的语气,自己试着像川川一样问一问。

   (1)谁先来问第1句?第2句谁来问?书和啊在一起,咱们要注意读书哇,谁再来问?

   (2345三句谁来?

   (3)第6句有点儿长,我们可以在这儿稍稍停顿。谁来问?

    3.齐读问句。

    4.师:川川为了弄清楚这本岩石书,向叔叔一连提了这六个问题。我们说,川川真爱刨根问底。大家再读读这个词语----刨根问底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一)再读课文,思考:叔叔是怎么回答的。

    (二)读准对话

     1.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检查学生是否读对叔叔的话。

 2.同桌互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三)读好对话

     1.出示第一组

    “叔叔,您在干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这两组哪一桌来读?

   (2)出示图片,理解一层一层的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读好反问句“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我们来看这一层一层的岩石。这一层一层的岩石和一册厚厚的书哪儿像?

 那叔叔说的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出示“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读好“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写好生字“册”。你们见过最早一册书的样子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纸之前,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绳子把竹简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根据这一册书的样子,写了这个册字。册字的几条竖线表示竹简,横向的曲线是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绳子。后来渐渐地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册字。有个谜语是这样说的:小小两块竹片,一线从中穿起。虽然它不说话,却有千言万语。咱们中国字有趣吧,我们来写写这个字。这个册看看简单,写漂亮可不容易,看老师写。左右同行,左收右放,学生写册。

 

    2.出示第二组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1)学“脚印”、“足迹”、“雨痕”、“波痕”。

 脚印,在这句话中,跟脚印意思相近的词是----足迹。

 雨痕,波痕,雨痕是雨点留下的痕迹,波痕是波浪留下的痕迹,眼泪在脸上留下的痕迹是---,车轮在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刀留下的痕迹呢---

      图片理解雨痕、波痕。看图片,猜猜哪张是雨痕,哪张是波痕?为什么?

      图片理解矿物。什么是矿物?看图片。这些闪光的透明的都是矿物,读---矿物。岩石上的文字看起来这么有趣,读起来就更加有趣了。谁来读读。

   (2)把这段话变一变:把“它们都是字呀!”置前,这段话变成:它们都是字呀!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 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3_____________                      都是岩石上的字。谁还能这样说:岩石上的字指的是                               

    3.出示第三组

    “这上面有图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1)岩石上的图画是怎么样的呢?图片欣赏岩石上的画。

   (2)岩石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图画呢?学习补充材料,明白岩石上的画就是化石。

   (3)多么神奇的图画呀!我们一起来读读。

 

    4.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完成板书。

   (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教后反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初入学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类课文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往往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教学总是显得那样枯燥,学生听得当然是乏味至极。那么这类课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初步达成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的目标。“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的是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还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还把他们放进具体的语段中认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正确书写“底”“质”“厚”三个字。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习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并通过看图依托文本句式积累语言。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初步认识化石、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
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低年级的语文课,到底怎么样处理好识字和阅读的关系,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最需要拥有的是什么,而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语文本质的培养,通过课堂我们应引领孩子去获得的也应该是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姓语名文的东西。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3-28 10:28:22

附件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