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者:孙好武    所属单位:本部高二    发布时间:2021-11-17    浏览数( -)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孙好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课堂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对于数学课的要求是: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四步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2.教学模式各环节介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4)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画出我们身边常见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等。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高中数学《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学生不仅要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根据信息时代大教育观的特点,和终身教育的思潮,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受到重视,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重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规律,在进行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指向不是为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班级授课体制的典范。传统的班级授课体制长期以来把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机械化、绝对化、固定化,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少。这一模式可以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师生之间交流的效度。

(二)自学指导型教学模式

所谓自学指导即: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内容和方法要求使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的过程。

自学: 自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成才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终极目标。自学可以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学会了学习。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探究: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但如果仅有知识,智力也不会自发地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训练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引导探究是发展智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主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模式如下复习导入--探究新课--练习应用--检测反馈--小结作业它确保了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课时”主要不是“教时”而是“学时”,教师精讲,讲在点子上,力求有鲜明的针对性,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是在互相交流探究的方式下主动地学习

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提示目标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以5分钟为宜,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回顾。教师针对学习新授课所需的关键性旧知识,通过编排的诊断题组织系统回顾,为学习新内容扫清知识障碍,以利于知识的正向迁移。

(2)创设情境。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设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刺激,让学生产生排除这些刺激的意念。

(3)揭示目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这阶段教师可采用提问是非判断题、改错题、计算题、填空题或图形演示等。

 2.探究新课,理解目标
这是实现课时计划的关键环节。在总体安排上,这一环节一般要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抓住教材本质。从教材特点来看,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内容。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这类教材应按照“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足够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结论”两步组织教学过程;另一种是属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内容。这类教材与前类相比难度较大,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学习的迁移。思维的转折点上点拨、分析、讲解。

(2)理清学导思路。为使探讨新知的过程既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又具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启发题,以启发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此及彼地理解深知,使学习的过程思路清晰、设问恰当、演示规范、引导得体。

(3)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解,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解,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实质,暴露思维过程,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3 练习应用,巩固目标

练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因此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学生板演应具有示范性。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点拨。反馈后,进行点评,先学生评后教师评。运用“矫正信息”理论及时矫正,澄清学生中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同时对学生思维活动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应给予激励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开拓创新的过程,教师既要爱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创新的科学性。这是新知的练习应用阶段。总的应掌握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全面系统的原则。形式上可采用以下方式。

(1)单项训练。突出本节课的基础部分。该训练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可做大量的练习,突出双基,着眼于技能,使练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综合训练。这一阶段,训练的题目应注意典型性、连贯性、完整性,练习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

    4.检测反馈,评估目标

这是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形成性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以便摸清底细,查漏补缺。

(1)拟题要求突出双基,突出重点,切忌题目偏难。

(2)检测形式要视内容而定,不拘一格,可采用问卷、口答、板演等形式。

(3)检测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巡回视查,全面了解检测情况及时矫正,及时调节。

5. 小结作业达成目标

小结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和提炼。通过小结使知识纳入系统,使知识形成知识树。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从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通过作业消化吸收新知识,完成认知过程。

下面是我对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一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导入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

 

 

 

 

 

 

 

 

 

 

 

 

 

 

    

 

 

   

 

 

 

    

 

 

 

 

 

 

 

 

 

 

 

 

 

 

 

 

三、例题与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课后记:

⑴a与b的数量积 的定义?⑵向量的运算有几种?应怎样计算?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向量的   夹角、模的 公式.2、两个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3、运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初步解决处理有关长度垂直的几个问题.

探究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x1,x2),b=(x2,y2),怎样用a与b的坐标表示数量积a·b呢?

a·b=(x1,y1)·(x2,y2)=(x1i+y1j)·(x2i+y2j)=x1x2i2+x1y2i·j+x2y1i·j+y1y2j2=x1x2+y1y2

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的乘积的和

 

 

 

 

探究2:探索发现向量的模的坐标表达式

若a=(x,y),如何计算向量的模|a|呢?

 

若A(x1,x2),B(x2,y2),如何计算向量AB的模两点A、B间的距离呢?


 


 

 


 

探究3:向量夹角、垂直、坐标表示

设a,b都是非零向量,a=(x1,y1),b(x2,y2),

如何判定a⊥b或计算a与b的夹角<a,b>呢?

1、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


 


 

 


 

2、a⊥b<=>a·b=0

<=>x1x2+y1y2=0

3、a∥b <=>X1y2-x2y1=0

 

1、a=(5,-7),b=(-6,-4),求a与b的 数量积

 

2、设a=(2,1),b=(1,3),求a·b及a与b的夹角

 

3、已知向量a=(-2,-1),b=(λ,1)若a与b的夹角为钝角,则λ取值范围是多少?

 

4、已知A(1, 2),B(2,3),C(-2,5),试判定△ABC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练习:

P107123

P108习题2.4A5题(1)

 

书P108习题2.4A第6----10题

教师由复习导入课

 

 

 

教师出示目标

 

 

 

 

 

 

 

师生: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点评

学生:合作探索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估计学生对正交单位基向量i,j的运算可能有困难,点拨学:i2=1,j2=1,i·j=0

师生:学生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给予点评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论,教师总结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师生: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论,教师总结

提醒学生a⊥b

与a∥b坐标表达式的不同

 

 

 

 

 

 

 

 

 

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完成例4,总结解题方法,师生:师生交流、点评判定三角形形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师生:每完成一个题目就交流点评。学生:独立探求解题思路,加以解决。师生:让学生汇报解题思路、过程,教师加以点评、完善。

 

师生:由学生小结交流完善。

 

 

 

 

 

 

 

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意义,为探究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任务

 

 

 

 

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

 

 

 

 

 

 

 

 

 

 

 

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基础上,探索发现向量的模

 

 

 

 

 

 

 

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基础上两向量垂直,两向量夹角的坐标表达式

 

 

 

 

 

 

 

 

 

 

 

 

理解巩固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等公式,正确熟练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巩固复习本节所学知识、方法,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 “导练变式”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归纳总结。

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

1. 一题多问式,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地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2. 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一题多解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3. 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慎思——合作——点拨——总结式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为:读题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练习检验→思维升华。这种模式使学生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解,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题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提炼、升华.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知识提炼→典型呈现→引议释疑→反馈评价模式  

教学模式各环节介绍

1、知识归类,整体深化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复习内容的结构框架或由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已学内容找出其中的知识点,具体到数学上就是单元(或章节)中已认知过的定理、定义、法则、公式、概念等。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重新认识教材内容体系,使所认知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识记任务,而且能将平日学习时零碎的知识重新联缀成一个网络,形成知识结构化的整体轮廓,明确单元复习或章节复习的重点目标。

 此过程可采取分小组集中的组织形式。在小组中,学生可以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点与难点,相互讨论,寻找知识连接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提交给教师,便于在以下步骤中解决。通过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他们对各部分知识及内在联系有了肤浅的认识,但仍达不到应有的深度,难以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予以简单扼要点拨,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综合认识,掌握本部分内容的全貌。

2、典型示例,点拨归纳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灵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或章节知识之后,教师可出示已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示范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集中思维,揭示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基本规律。

例题必须对应本部分内容学习的高层次目标,尽量使之牵扯到多个知识点,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要设计渗透体现某一典型思维过程或代表某一种类型性题目。示范讲解要注重于引导思维,开动学生脑筋,通过双边活动提出示例题目中存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示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合理的解题角度及最佳的解题方案。

3、对应训练,反馈矫正

在典型示例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本部分知识的主要应用类型及解题思路、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具有一定梯度的对应训练题,即练习题,可分成几组,必须含有难度较低与理解和应用等目标相对应的基础题和瞄准高层次目标、起点略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可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证明等。把这些题目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典型示例中提取出来的思维规律,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亦可适时地提高学生思维梯度,添加新因素、设计新情境。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进度,适时点拨引导,也可组织相互的讨论与矫正,使学生对某些知识和规律、典型思维的应用达到进一步深化,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训练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导学案模式

基本程序是:填写导学案→师生交流→概括→练习。

    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案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填写导学案,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

四、讲评课教学模式

讲评课教学采用“先评后讲再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评析试卷,最后结合具体情况总结出得失。

实施讲评课的五个基本环节

1.精心准备环节:

认真评阅试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给分、扣分并做好以下几项:

⑴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

⑵统计选择题和填空题全班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同一个错误的答案,则应予以重点分析。

⑶统计解答题的得分,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一般的,若全班平均得分低于此题满分的60%,则说明此种类型的问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应予重点讲评。

⑷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⑸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

⑹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⑺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进行个别谈话。

2.概述测试成绩环节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后成绩情况:⑴简述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达标率。⑵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最高分获得的同学,特别是多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切忌责难、讥笑成绩差的学生。应多热情鼓励帮助他们,可通过一些进步快的同学为实例,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

3.讲解试题环节

⑴重点讲评若干问题。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应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应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只板书必要的解题过程(如:对算理、算法要求较高的运算过程,要求较高的解题格式等)不必面面俱到。

⑵必要时请学生发言。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具体有:错误让学生“改”;思路、解法让学生“讲“;注重学生“练”,评讲课决不是只是教师讲,而要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的“练”,补充练习,可由测试题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或典型错误产生。

4.课堂小结环节

常见许多教师因讲评试卷题较多,常感时间不够,总是匆匆忙忙下课,忽视课堂小结,这是课堂一忌。下课前,应回顾小结,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

5.巩固、反馈环节

一堂讲课的结束,并不是试卷评讲的终结,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扩大“战果”,有针对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为新题,讲评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应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


附件

  • 新课程标准下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doc  下载 预览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