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如何运用微课推进高效历史教学

2016-11-08  发布者:吴云华  浏览数( -)

浅谈如何运用微课推进高效历史教学

 

歙县教研室  吴云华

20163

 

摘要:微课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教学的兴起,而逐渐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并认可的教学方式。微课利用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把片段、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施微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课程应当注意选择适合的微课堂类型,注重微课堂的趣味性,关注知识点间的联系注重拓展。

关键字:类型;趣味性;联系;拓展

 

微课程是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兴起,后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一种新趋势,被广大教师尝试并推进。微课程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和实际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教学科目,人们通常认为历史开展微课堂不太容易。而事实却刚好相反,由于历史文化中存在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人物或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用语言把一些场景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时,微课堂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那么,要如何把微课堂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推进该科目的高效教学呢?

一、选择适合的微课堂类型

微课堂有多种类型,目前最常用的三种模式是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堂以及情景剧式微课堂。第一种微课堂形式比较简单,也最容易操作,教师只需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的PPT即可,一般用来作为教学补充,篇幅不宜过长。

后两种形式比前一种形式较为复杂。讲课式微课堂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一定计划进行授课拍摄。通过后期剪辑,最后制作成微课堂。而情景剧式微课堂与讲课式微课堂类似,只不过将其授课的内容转换成情景剧,需要撰写脚本,配备“导演”、“演员”,而且还需要场地进行拍摄。

不管是何种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微课堂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新的形式也更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情节性不强、侧重面较广、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尽量不要采用情景式微课堂。

例如在讲“和同为一家”这一章节时,就涉及西南的吐蕃、北方的回纥、西南的南诏等多地区的知识点,涉及的面宽,如果每个地区都来进行情景式微课堂的设计,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像这样的章节就比较适宜用第一、二中微课堂形式开展。当讲到贞观之治时,采用情景式微课堂又比前两种形式更加直观。

二、注重微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微课的趣味性,注意避免把微课当成教材的翻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采用微课堂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就是为了提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如果教师在设计微课堂时,把这种形式当成照搬教材的容器,把教材上大块内容填充进来,学生在学习时感觉不到乐趣,学习效率又怎么会提高呢?

如何做到有趣味性呢?这就对教师的选题提出了要求,教师在选择微课内容的时候,应当要注意选择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例如,选择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选择有争议性的人物。比如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在许多电视剧、电影中出现过,学生们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过关于他的事件,教师可以从有关李世民的历史事件展开,究竟玄武门事变是怎样一回事呢?他又是如何开创的“贞观之治”呢?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由此便可以引出相关历史知识点。

三、关注知识点间的联系注重拓展

历史这门学科常常涉及到许多纵向和横向间的联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点穿插教学,能够让各个知识点互相补充,把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理清,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一部分知识点能够作拓展和延伸,由这个知识点引申到稍高层次的知识点,为学生升入高年级的学习做准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根据知识点的联系做延伸扩展。但是由于教学设备和人力的局限,教师常常不能做太大的延伸。在采用了微课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后,老师能够发挥的空间增多,能够选择的资源也更多,因此,教师能够扩展的知识也更多。

如在设计PPT微课堂的时候,可以将日本的建筑与唐朝的长安城做对比,也可以将中国古代各个都城的城市布局做对比,时间和经历富裕的情况下,还可以一一分析为什么各个时期的都城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秦朝的建筑、汉朝的建筑以及唐朝的建筑各自的特点又折射出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微课堂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形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利用片段、琐碎的时间来补充教学,语文、英语学科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历史学科同样也可以,只要注意掌握其中的技巧,善于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对该科目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玲玲.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2]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05.

 

备注:该文发表在《新课程》2015年第35期,

国际刊号:ISSN 1673-2162

国内刊号:CN 14-1324/G4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