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正确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

发布者:刘琴     发布时间:2017-01-22 浏览数( 0)

 

正确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

眼前的活动室里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孩子们各务其“职”,各自沉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正为“小大人”们欢快的游戏感叹时,突然,从教室里传来了“哇------------”的声音,这是谁在哭?我的职业本能促使我快步走到教室里,原来是王一宁在哭,旁边有几个围观的小朋友。我上前询问:“怎么拉!发生了什么事?”“王永瑞欺负王一宁,就哭王一宁了。”“----王永瑞--。”围观的小朋友争先恐后的告诉我。我看了看,只王永瑞见他皱着眉头低着头,还不停地摇头,看着他惊慌的样子,我意识到事情肯定不是小朋友说的那样。我没有责备骁骁,而是和气的询问他。终于,事情真相大白:小朋王一宁友左手提着一篮子零食,右手捧着几罐饮料左摇右晃地从商店里走出来,正要去娃娃家看娃娃。恰巧碰到路过的,他王永瑞见状后一言不发伸手去帮忙,把手里王一宁的东西“抢”到自己手里,一不小心撒了一地。这一冒失的行为引起了的误王一宁会,以为去抢王永瑞她的东西,就哭起来了。于是,在评价游戏时,我把事情的经过设置成一段故事情景,向幼儿提出问题:“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鼓励幼儿思考、讨论,尽可能讲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让幼儿对每种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在帮助别人之前,可先对别人说:“你需要我帮助你吗?”或“我来帮助你,好吗?”等等,就不容易产生误会。懂得了这些,孩子们都觉得错怪了骁骁,也破王一宁涕为笑,伸出小手和王永瑞和好了。幼儿的这种好心办成坏事的现象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孩子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动机是好的,由于不妥善的行为方式,导致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引起了同伴的误解和与同伴的冲突。究其根源,是由于幼儿不懂得相互友爱、帮助别人的妥善方式。因此,当孩子产生了关心、帮助别人的动机时,教师要及时地教给幼儿互助友爱的行为方式,让孩子在交往中避免这种无意过失的现象。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