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东江莉 所属单位:东北英才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21-11-13 浏览数( -) 【举报】
法治是良法之治,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可见,道德与法律从历史上的浑然一体,到近现代的相对分立,再到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相辅相成,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统一”的升华。. 从思维特性上看,西方传统深受形式逻辑和分析哲学的熏陶,进而更多将法律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看待,钻研法律的内部构造和法律适用的方法。. 同时,西方特有的自然法与制定法的二元对立,为反思法的强制力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深化了人们对法现象的认识。 但也必须看到,道德与法律之关系并非唯此一种。
传统道德治理国家的模式是根据《大学》里所谓:”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指导建立起的社会治理模式,是适用小农经济社会的需要的。那时候工商业很不发达,人的流动性,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远远没有现代发达,所以德治是从个人-家庭-氏族-国家这样一个社会伦理秩序的视角来治理社会的。这时候道德即是个人人格的完善、纯洁和提高,也是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而现代社会是个工商业发达,人高速流动,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高度复杂的社会,依靠道德治理社会远远不够的。法治是从众人(包括家庭)这一基本的视角来设计制度的,从而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别人的附庸,从而再也没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三纲五常那些事了。法治只触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触及人的内心。当然一个完善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一个社会国家的财富,但这是法治以外的手段培养的。法治只能通过惩罚威慑你不成为坏人,而道德则可以通过教育使得你成为一个好人!因此,我认为这是为什么道德排在法治前面的原因。道德是被内化的法律,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最稳定、最持久、最深层次的法治力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初中生的成人成才有着重大意义。法治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并且适合初中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社会、国家及世界发展现状的感知和分析能力,认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重要性。还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规划。教师要想呈现一堂量大而精,专业性强的法治教育课堂,就必须整体感知教材。整体感知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做到知识点讲解能够融会贯通,避免片段化、碎片化教学,割裂知识点的贯通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须通读教材相同领域,或通过纵向联系横向对比的方法进行感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大局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分析。
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时,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一言堂,课堂毫无生机。要改变此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方法使教学生活化,可以创设法治教育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新闻事件、音乐和图片;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立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思辨力和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