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理想的风筝 说课稿

2016-12-21  发布者:布沙拉  浏览数( -)

理想的风筝 说课稿

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京版实验教材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谈腿疾、激情讲授、亲切提问耐心引导、放风筝”这四个特写“镜头”来表现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

到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许多写人的文章。已经知道抓住课文中的空白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想象,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应该不会很困难。但是对于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还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并借助资料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设计

我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研究了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回忆导入,感悟思念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四、读写结合,迁移思念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一、回忆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

——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笑谈腿疾;激情讲授;亲切提问、耐心引导;乐放风筝。(指名回答并板书)老师接着问,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整篇文章都流露着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哪一句最能表达这样的情感啊?

3、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二、品悟细节,走进刘老师,体验思念

1、老师导语:是啊,春天,对于作者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想一想,从的这四件事中,你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一位刘老师呢?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说到外貌部分时,简单略处理,(指名1

说断腿原因:

笑着说:从这引导学生对刘老师来说,断腿根本不算什么,像是在说着一件小事。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与幽默。(学生说到即板书:乐观坚强)

能读读这段话吗,读出刘老师的幽默坚强与自信。指名读这段话。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镜头品悟: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体会腾起飘起用词的准确。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多么细致的描写啊,能读好吗?

指名读,并及时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内心的变化,感受到了他们对刘老师的理解与敬佩。

老师小结: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再次出示,体会思念之情。

预设二:在激情讲授、亲切提问、耐心引导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了解细节描写。

4自然段略处理。

当学生交流到激情讲授这件事时引导::激情的讲解、感人的叙述离不开精湛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离不开悉心的钻研,悉心的钻研正是热爱工作的体现。

当学生交流到亲切提问、耐心引导这件事时学习第5自然段:

5自然段: 刘老师亲切提问、耐心引导是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的表现,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他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与追求。

请同学们看投影,

课件出示:

a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

b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

对比着读一读,看看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人至深。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这么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有赖于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更是有赖于刘老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有了爱,他才会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学生回答问题,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有了爱,他才会关切地瞧着学生、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他才会不住地点头给学生注入一次次启发。这样一位以爱耕耘的刘老师又怎么能不让作者思念呢!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预设三:在乐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让作者怀念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几个细节:

1)刘老师亲自制做风筝: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豆腐块儿,也有可以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

    刘老师不仅亲手做风筝,而且种类繁多,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

2)亲自放飞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然而是转折,使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一个绝不肯放弃,突出了刘老师的坚强。

3)亲自追逐线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刘老师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像燕子一样高飞;好像看着自己的梦想高飞;真希望自己也像这燕子一样啊……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出示: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

(自制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亲自放飞)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亲自追线)

跟随着作者的回忆,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刘老师在亲自动手做风筝、亲自放飞风筝、亲自追逐线拐。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刘老师笑了,笑的那么开心、笑的那么满足,笑的那么幸福,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这样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一、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想念着刘老师的每一堂课,想念着刘老师的风筝,想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这一念就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

谢谢你深情的朗读,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

这对于学生来说,回答起来有些难度,所以在学生发言之前,先出示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课件出示:

 1993年苏叔阳身患肾癌。

    19944月,苏叔阳做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

    200110月,苏叔阳做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

    15年来,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

    如今,苏叔阳72岁,笔耕不停,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他在《苏叔阳文选》总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作者心中,老师放飞的是人生的理想、刘老师就是榜样——他要像刘老师一样,做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2、师述:虽然作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甚至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作者不会,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理想的风筝。(学生读题)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3、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近30年了,近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他的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的刘老师

再次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齐读。

二、学习写法。

    看来,刘老师的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也是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那么文中除了描写了这些之外,还写了什么?(的感受)

有了这些,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般的了解了刘老师。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顶碗少年》课件

学以致用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除了叙事描写之外还要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感受,这样会是我们的文章更加的生动,我们可以先叙事再写感受,也可以一边叙事一边写感受。希望大家写出更多的好文章。

最后老师想推荐给大家几篇文章,利用课余时间看一看。

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激情讲授;            爱工作

耐心引导              爱学生    语言、动作、神态

乐放风筝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评价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特点,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感受。

评价方式:自评、组评、师评

 

设计特点

1思念引路,情感升华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这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

2、品悟细节,突破难点

苏叔阳的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浸透着浓浓的思念之情,但若是仅仅为感悟思念的情意,那阅读将会是一片泛情,不仅削弱了文本的魅力,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思想启迪、也是毫无益处。七至九自然段中的三个亲自是文本最为深情,最含蓄,也是学生最难发现的细节,而这恰恰是理解刘老师究竟怎样热爱生活的核心。我想,在教学时,当孩子们在几经寻找、思考后,肯定会发现从亲自制作到亲自放飞再到亲自追线,同学们在三个亲自的品悟中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因而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理解课题含义都是水到渠成,本课教学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3、有效拓展,学以致用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很高,因此我在课后进行拓展,深化主题,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关于自强不息的名人名言或者名人故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等来扩充课外阅读量。同时,在布置学生作业中小结文章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模仿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使学生将这种运用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