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2016-12-22  发布者:宋新芳  浏览数( -) 【推荐】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简单的统计”和“应用题”四大块。应用题分不同的的专题进行教学。但新课程改变了应用题独立呈现的形式,改为“解决问题”,并分散到不同的单元中。它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宽广,题型也灵活多变。所以很多一线教师感觉比原来应用题难教了。如何有效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标,钻研教材

作为课改实验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标,首先明确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从客观上整体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明确每册教材应该达成的目标。对每册教材的整体架构和主要知识板块,课改实验教师必须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时间分配和重点处理上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其次教师要明确每个单元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对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必须清楚明白,并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再次明确每节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把每一课、每一幅图中蕴涵的教学因素都发掘出来,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组织教材,在此基础上再备课。

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如: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是什么意思,例题反映了什么内容,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实验教材的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二、培养学生发现,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解决问题”信息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表格、图画、半图画、文字、半文字等方式呈现,具有开放性。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学生观察,识别、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启发学生思考:从图上你得到哪些信息?你会解释这些信息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你能完整地描述这个实际问题吗?在这些特定的数学思考中,学生经历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初步经验,并经历把情境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过程。

感知和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学习的第一步。学生面对问题的情景、语言、图画等信息,通过观察、阅读了解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可利用的信息。阅读时,学生大多喜欢默读题目,但往往会因为跳读而对题目中的信息感知模糊,所以我认为要求学生开口读三遍比较有效。把这些条件、信息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起来后,再教学生把关键的信息摘录下来,对数学信息进行整理。整理时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内在规律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搞清楚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但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2年级,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分别是部总关系:部分量+部分量=总量;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量);相差关系(大数—小数=相差数);倍数关系(大数÷小数=倍数)

     第二阶段35年级,重点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乘加()及用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算意义之间的连接和叠加,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到了六年级,主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分数(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包括各类百分率问题、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以及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等。我们还要通过集中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数量关系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已知三个数量中的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的规律。新课程理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关键仍然是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由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思考过程比较直接简明,能使有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所以在教学中,着力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 重视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新教材“解决问题”部分,例题比较容易,但课后练习题丰富多彩,难度较大
,有一定的跳跃性。学生缺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问题手足无措。
我认为,大题量的训练方法应该抛弃,但必要的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是:由易到难、同类型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