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长征》

2016-12-23  发布者:马新花  浏览数( -)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谢谢大家!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