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孩子不是不专心

2016-12-29  发布者:陈秭桐  浏览数( -)

资源共享:孩子不是不专心

作者:胡茂芹 上传时间:2016-12-22

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诊室里,许多孩子第一次送来的时候,已经事先被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有的家长与治疗师见面,劈头就要求开药;有的家长焦虑地唠叨个不停,大人的表情凝结,孩子则是满脸懵懵。

经过专业评断,却有很高比例的就诊儿童根本没问题。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孩子"有问题",而这些孩子经过评测却完全没问题?

老师一句话家长对号入座

老师跟家长说:"你的孩子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就自动在脑中把这话理解成:"我的孩子有病,注意力不集中,要去看医生治疗。"

或者老师说:"你的孩子很不专心,要不然请专业医生鉴定一下吧。"家长听成:"完了!连老师都这样说,那就是'有病'了。"

有些家长甚至并没有先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表现,仅凭一句"注意力不集中",就往心理门诊送。其实,有些时候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家长应该先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孩子上课不专心的原因太多了,例如,可能这不是他有兴趣的内容;也许老师真的教得很无聊;昨晚没睡足;有别的事吸引他的注意使他分心了;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精力不济…一整天专心上课,就连大人也会疲累,何况小孩子。

简单来说,不妨拿大人自己来跟孩子比较:冗长而无聊的会议里,大人都在做什么?可能有人转笔、有人在纸上乱画,有人偷看手机、有人发呆。

如果从早上七点半到四点半开一场会议,四点半到晚上七点半再到另一间会议室,开另外一场会,一周五天下来,大人会不会也变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呢?

家长爱唠叨孩子听到麻痹

除了学习环境,家长也要反省自己的做法,比如:

    A妈妈超级唠叨,一次可以碎碎念十几件事情,话题不停转换,思绪也跳来跳去,让孩子不知道哪一件事是重点。

    B妈妈则是同一件事情重复又重复地念,就像自动循环播放似的,孩子听到麻痹,完全没有有效信息进入脑子思考。

    C爸爸非常主观,与孩子的对话就是我问你答,孩子没有述说的机会,每当孩子想讲一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聊一聊心情,才起个头,C爸爸便很快打断:"你这个做了没有?那个完成了没有?"亲子间长期缺乏完整的对话。

孩子气质不同表现无人理解

孩子的天生气质亦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孩子智商很高,然而,思维跑在现实的前面,这边做着这件事,那边不知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去了;有些孩子是个性上比较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不喜欢按照别人的安排做事:你给我安排了这个,我自顾自在想那个;有些则是特殊才华明显被埋没了。有个孩子,只消一把橡皮筋一把竹筷子,就能无师自通做出各种机械模型以及令人惊叹的飞机、坦克车,但这些才华,家长却视而不见,只是重复念叨:"老师说他上课时候根本不好好听!"

还有一些孩子,只是个性内向而已,却被说成自闭需要看医生,真是令人无言以对。

懂得欣赏孩子真的太重要了,"因材施教"四个字人人都懂,能做到的却只有一少部分人。而家长们,你们那样心爱自己的孩子,又怎么忍心用死板不变的教育观念,扼杀了心肝宝贝的成长?

到底要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以下测验方法,家长可以先测试一下:

方法一:和孩子玩传接球、下棋、画图、轻松地聊聊天,制造一个简单的活动,只要孩子能持续10分钟到30分钟,就不会有问题!

方法二:孩子没问题了,令家长焦虑的现状仍然要改善,爸爸妈妈一起来努力吧。正向鼓励孩子,奖品就是"美好的亲子时间"。例如,无任何目的,就只是单纯地出去玩一次;念一篇床边故事;让孩子跟自己撒娇足足10分钟;什么也不做,靠在一起互相按摩手指头10分钟。

改善爸妈焦虑的良药,其实就是多一点亲子之间爱的表达,而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最美好的事。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