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质?结合观课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

2016-12-29  发布者:郝涛  浏览数( -)

一、立足“文本”教语文──咬定“文本”不放松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教什么?是语言文字还是表达方法?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即在“得言”“得意”的基础上“得法”。当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领悟其意,明确其言”,“得法”自然就水到渠成。

《开国大典》是一篇新闻通讯稿。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很多老师囿于传统,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定位于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就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其实,深读文本,我们体会到本课文体的特点非常突出──新闻通讯稿。新闻通讯稿,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新闻通讯稿,鲜明的特点就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新闻通讯稿的用语比一般的文体比较讲究用词,而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非同寻常,如何让学生立足“文本”探究语言文字,既能体会到“新闻通讯稿”的语言特点,又能体会到作者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的内心及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呢?立足“文本”教语文,需要我们教师去粗取精,找到文本可教的“关键点”。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发现《开国大典》一文中值得去深究的句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的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进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表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虽是一篇新闻通讯稿。但细读文本也可见作者笔端处处流露出那种激昂、兴奋溢于言表的情感。新闻通讯稿,非常讲究用遣词造句,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当然就要“斟词酌句”了,是需要细细考究的,用“一齐”而不用“一起”就可管中窥豹了。立足文本,通过比较品悟,不仅深入体会到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的内心,这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就达成情感共鸣了。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立足“文本”教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不会“南辕北辙”,更不会“事倍功半”。立足文本学语言,学语言、会表达,这就是语文教学需要教的。

二、关注“表达”学语文──立根原在“表达”中

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尽可能多地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表达方法的领悟。所谓强化“文本表达”,是基于教材中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抓住文本特点,感知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进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对于议论文,在小学阶段不常见。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如《为人民服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关注本文的表达方法,而只是一味的空说大道理,无异于“蜻蜓点水”,纸上谈兵,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另辟蹊径,挖掘文本语言表达特点,在“得意”的基础上进行写法迁移──“得法”,就很容易达成文本的主要教学目标──论述方法。

深入解读文本,《为人民服务》这一课围绕中心论点“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同志。对于论点和分论点学生很容易找到,但文本是怎样进行论述的?教者与学生的对话如下:

师:毛主席在论述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课文第二段毛主席引用司马迁的话,采用了引用名言的方法。

师:引用名人的话,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述方法。请在第二段批注“引用”。

生:课文第三段举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例子,这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更有说服力了。

生:课文第二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一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两种人的“死”的意义和价值不同。

师:你很会发现!而且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通过对比,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在第四段中,毛泽东为了能把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一层一层地讲清楚,用了“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等关联词语,使论述既严密又全面,这种论述方法叫做“讲道理”。

师:对!我为你的发言和发现“点赞”!连用关联词,既能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还能增强说服力!

从师生的对话不难看出,教者充分关注文本的“表达”,从文本的语句中体会文本表达效果的妙处。抛弃枯燥的说理,紧扣文本的表达方法;另辟蹊径的视角,走出文体的传统教法;强化语言文字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深入地触摸与感悟。教者强化语言文字的表达,旨在为真正学语文,用语言文字铺好路,搭好桥!

三、积累“语言”用语文──会用“语言”乃本质

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

崔峦教授指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既然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就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孩子们很喜欢读这样的课文。但是,教好这样的课文却很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对语言的积累上,从输入到输出这一过程,孩子们在仿写时容易受到原文的影响,思维和想象容易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教者抓住其中的一点,加以突破,以点带面,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场景,想象并感悟这些场景中蕴藏着虫子们怎样的情怀和品质,只有明确地感悟到这一点,才会在仿写和创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文中“迎接亲人”这个场景,“娇小的”甲虫是游侠的什么人呢?它们对视良久,是想说什么呢?可以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加以再现,以进一步感受虫子们生活的快乐和其乐融融。

如《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文本解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一个“只有”体会到地球很美丽,但是很渺小;一个“不加节制”体会到地球很无私,但是人类很贪婪;一个“本来”体会到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人类却非常愚昧;一个“至少”体会到设想移居,但是一切只是妄想。四个具有强烈的对比,不仅仅是用词的严谨与科学,更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还向我们强烈暗示文本的表达方法其实是强烈对比!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写的“点”。推而使之,我们的读写迁移就可以这样设计了:“地球_________,但是_________。”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举两得,这是抓住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促进读写结合的方式。

语言的积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读写迁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以文本为范例,对文本的表达方法加以创新和借鉴能在读写迁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语言文字上。无论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需要我们紧紧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既不能干巴巴地将语言文字与文本隔离进行孤立地理解与运用,也不能走入玩文字游戏的误区,而应将理解的语言文字的方法转化为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将运用语言的能力转化为学生读写能力并最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语文既然姓“语”名“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在学语言、用语言中掌握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的根基在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学,勿忘“初心”──充分关注语言文字表达。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