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

2016-12-14  发布者:陈桂珍  浏览数( -) 【推荐】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

2、弄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感知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掌握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

2、通过精读具体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通过品读文中的“美字美词”,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二、教学重点:

1、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 2、弄清本文的结构,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全文:

①读准字音。

   风雪  销声  簌簌        草长 

②思考本文“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③弄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本文的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1、本文是怎么样把物候学这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

明确: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2大段(四至五段):分析物候的应用

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你在分析说明顺序时,注意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

[讨论后教师点拨]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小组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明确:

1、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夏天就到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六)作业: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八、板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