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乘加 乘减 >教学设计 课件

2016-12-14  发布者:吕霞  浏览数( -) 【推荐】

<乘加 乘减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问题解决: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1)说口诀算得数

3×4               4×4      2×5               3×2

5×5               2×2      5×1              3×5

5×(  )=20        4×(  )=12

2)、看图列乘法算式。

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做一做2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推理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