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发布者:王洋     发布时间:2016-12-22 浏览数( 0)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兴趣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一、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二、              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和主要范围

(一)   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地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体育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育教学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活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等能力,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

四、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时,可特邀家长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靠有意识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才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三)严格管理

   严格管理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从小娇生惯养多,又加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因而在学习中表现怕苦、怕累。在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不准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有事、有病必须请假;做练习或教学比赛时必须按照要求与规则进行,不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要互相鼓励,同心协力争取胜利,天气不好,起风、小雪、小雨也坚持室外上课。冬天不准戴帽、手套、围巾上课,夏天有意识,适当地在太阳下上课,更不允许学生随意躲在树荫下乘凉和闲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更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早操每天有生活管理员点名,课间操有体育教师随机抽查,值日领导监督。这样使学生每次必到,有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五、利用学生的“四好”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动天性产生学习愿望。

    青少年生长发育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体育课的身体练习最易于学生好动的天性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充分运用体育教材的不同运动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把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对体育产生一定学习愿望。

2、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直接体育意识。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到比赛,就会摩拳擦掌。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的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直接的体育意识。

3、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间接体育意识。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4积极开展各项竞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不仅要组织校内各项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向外学校学习先进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要组织请进来比赛,让学生们增长见识,通过较内、校外的各项比赛,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5         抓住根本,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根本。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要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这将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己潜在的动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积极引导使学生思想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又有良好和过硬的作风,他们就会站在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    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江苏高教   1999,(4

[2] 袁贵仁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北京成人教育  19991

[3] 钟振新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       中国体育科技  20033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