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游戏材料投放的“超市”原则

发布者:夏提古丽·吐尔洪     发布时间:2016-12-26 浏览数( 0)

材料在幼儿游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与作用。因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在游戏中往往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材料适宜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且,只有幼儿知道自己随着游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需要。面对全班几十位幼儿,教师在游戏材料的准备和选择方面可借鉴“超市”四大原则,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1.丰富性原则。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丰富,每一位购物者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挑选到合适的商品。在提供游戏材料时,特别是区域活动游戏材料时,材料需像超市商品一样丰富,从而满足每一个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开展游戏的需要。材料是否越多越好?关于游戏中材料投放数量的研究指出:判断活动区材料是丰富还是缺乏,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情况来判断,而非材料数量的多少。所以,丰富性材料的提供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供质地、类别、品种等各不相同的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素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更好地自主选择与游戏;二是材料丰富的同时需要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同类材料可提供多一些,避免争抢,满足幼儿独自游戏的需要,大班同类材料提供却应相对少些,巧妙引发幼儿协商合作进行游戏。

  2.层次性原则。超市的商品往往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教师提供的材料也需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需要。层次性材料的提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一个活动室或特色活动需要提供适宜分层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需要;二是不同年龄段活动室、区角的材料需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

  3.开放性原则。货品的开放性摆放是超市区别于传统小商店的特点之一,也是被顾客喜爱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材料投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研究发现,材料开放式投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在材料开放式投放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投放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的半成品材料以及原始材料,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同时也减轻准备材料的负担。教师需注重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材料,大胆进行替代与想象,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其次,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投放材料的比例应有所不同。小班需提供一部分原始材料,还应有一部分真实性材料,大班则应提供更多比例的原始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替代和大胆想象,规则性游戏材料也更适合在大班投放。再次,游戏与区域特点不同,投放材料的比例也应不同。如美术区投放原始材料的比例就会多于科学区,数学区及数学游戏中投放规则性游戏材料比其他类多一些。

  4.更新性原则。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后的幼儿又能促进材料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发展呈螺旋上升形态。因此,材料的不断调整与更新是非常重要的。超市的商品会根据出售情况不断补充货源,还会根据顾客的需要与喜好不断调整商品的种类与数量。教师提供材料时也需不断创新内容、更新引进材料,吸引幼儿自主探素、创造。在区域游戏中,若幼儿操作与探索的材料太简单或难度过大,幼儿将不再感兴趣时,应立即重新投放新的材料,或收掉不适宜的材料,还可以适当调整材料的操作“难度”与“挑战性”,重新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值得注意的是,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其关键是创设如超市一样宽松、自由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学习。当然,幼儿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处入手,把每一个机会都还给孩子。游戏材料准备绝不是教师个人的工作,需要师幼共同商量讨论、共同准备;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布置,也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师幼携手完成;材料的修补与增减都应引导幼儿参与进行。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