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如何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发布者:魏红英     发布时间:2016-12-28 浏览数( 0)

     参与幼儿园集体化生活的儿童,通过与其他儿童和教师的互动,逐步地体验着集体社会生活所要求掌握的规则。但受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执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在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中,儿童又往往处于家庭的核心。由此,儿童一日之内完全处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其任何积极健康的品质和行为的养成都必须依赖家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来完成。

(一)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分享科学育儿理念和策略

家园合作的目的是有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强大的幼儿教育合力,对儿童进行一致和连贯的教育影响,对儿童个性和行为的发展保持充分的敏感,及时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为此,建立一定的家园沟通机制,分享和认同共有的育儿理念和策略,是保持幼儿园和幼儿家庭教育行为与理念一致的关键。

首先,从幼儿园方面讲,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要尊重家长对幼儿园提出的各种建议和要求,最大程度上谋求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积极开展交流,把握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以及儿童在家成长情况,并利用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咨询电话、家园联系册等,针对具有典型性的儿童行为发展问题,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提供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及时汇总和整理幼儿家长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更新幼儿园相关教学计划。其次,从家长方面讲,家长要主动向幼儿园提出各种疑问和建议,及时了解幼儿园的现有教学计划,对幼儿园的相关要求做出积极回应,有意识地将自身育儿目标和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家长应主动就幼儿发展问题向教师提出要求或虚心请教,谋求与教师的充分合作。

(二)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补偿方案

幼儿教师虽然并非幼儿的家庭成员,难以从根本上干预幼儿的家庭生活,但是幼儿教师可以针对影响儿童成长的不良家庭因素,对儿童进行个别化的补偿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幼儿行为健康发展。如家庭成员的冲突或父母离异等家庭变故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严重生活事件,儿童会由于缺乏安全感,无法形成对家庭冲突的合理认知和有效应对策略,从而产生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为此,教师除了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关注和理解儿童面临的特定心理问题,并给予详细的教育建议,力争将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还可以利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组织特定的活动,增加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帮助幼儿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以弥补儿童在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缺失。

(三)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策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持续、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家园在此方面的合作需要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形成一定的责任明确、可操作性强、稳定而持久的科学育儿策略和方式。

1.言传身教法。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幼儿精神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者言语态度、精神面貌等的感召,因此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双方首先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讲道理等方式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与善恶。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模范人物、幼儿身边同伴的良好品行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和教师还要帮助孩子寻找并发现同伴的优点,利用能引起儿童共鸣的榜样,引导儿童形成良好品行。

2.情景法。

幼儿的不良品行很多时候都涉及特定的道德问题,如撒谎。道德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道德的内化必须借助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并通过个体自己的积极建构与亲历式体验才能实现。由于儿童的认知活动往往具有形象和具体性的特征,教师和家长应努力通过游戏、日常生活事件等,创设真实或虚拟的道德教育情境,让儿童真实地体会特定的道德规范或规则的社会意义,最终逐渐真正地内化规则。

3.正强化法与负强化法。

强化是教师和家长最为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正、负强化一般表现为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利用强化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时,需要注意以表扬奖励等正强化为主,这样才能使儿童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发现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或不良习惯后,应及时采取适当的负强化方法加以纠正,但必须掌握批评的方法与艺术,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