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发布者:杜晓芬     发布时间:2017-01-03 浏览数( 0)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张洪岛是这样评价《魔笛》的民族性的“确实,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全部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即使在对宣叙调的运用上,他也改变了《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那种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难曲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的宣叙调了。”
  《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这部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里面的一个西班牙风格外,其余几乎的全是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国民歌,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二场和第八场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咏叹调,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调的独唱曲。谣唱曲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德国民歌《违法的猎人》的起句:费加罗咏叹调《你再不要做情郎》的进行曲音调,就是采用了德国民歌《乡曲民兵》的曲调。
  因此,莫扎特开创了德奥民族歌剧风气的先河,可以称为是解决创作民族歌剧任务较早的作曲家之一。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