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音乐教学体会

发布者:陈国政     发布时间:2017-01-12 浏览数( 0)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音乐教学也要走出以往单一、乏味的唱歌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努力适应现行教育机制。下面就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音乐教学应与德育互相渗透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学唱一首歌曲,还是欣赏一部声(器)乐作品,学生首先是靠听觉来完成的,而听觉是认识、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基础。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的东西,单靠“听”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譬如有的学生唱歌,从音准、节奏上都无可挑剔,但听来却是干巴巴的。这就是学生还没有把握住歌曲的精神实质(即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必要的手段,去“刺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准确进入“角色”,抓住音乐的要素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如在学唱《歌唱祖国》这一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一这首歌为导入点,启发学生用各种形式抒发对祖国的爱,然后通过学唱让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从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这样,在音乐课上,进行德育渗透,只要选材精当、有的放矢,便会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而不会出现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现象。

二、把音乐审美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音乐作品的艺术性的过程。当前流行歌曲泛滥成灾,其中不乏格调低下之作。这确实在客观上为我们进行音乐教育增加了难度,教材当中的歌曲再好,有的同学就是不喜欢。这就要求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持反对或回避的态度。我在教学当中,就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严肃音乐与流行歌曲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好在哪里;什么用的作品的是不好或是对中学生不合适,并剖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一上课我坐开场白说:“今天我们欣赏一首描写爱情的乐曲。”接着我把这个素有“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爱情悲剧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听完故事后,他们为梁、祝真挚爱情的悲惨结局感伤不已。这样,学生在欣赏《梁祝》时,时而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时而又为其中的矛盾冲突而感到惊心动魄。欣赏完全曲,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现在诸多流行歌曲热衷于描写“爱”得“心痛”,但是我们拿它去和《梁祝》作比较,同样是歌唱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但从艺术审美角度去看,却有天壤之别。这样又一次使学生把美与庸俗、深刻与肤浅两对概念严格区分开来。

   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认为教学生唱几首歌,让学生欣赏几首曲子,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注意发掘出音乐作品的精髓部分让学生去领会,去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如果忽略这一点,我想那不会是成功的音乐课,也绝不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初衷。

三.弘扬民族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多设计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为此,我每学期专门设计两节民歌欣赏课,从而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和借鉴,教学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