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要求截止日期 : 2016-12-25

作业要求 :

题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中,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作业要求:
1.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或应用技巧,优秀作品将在项目主页获得展示机会
2.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且直接取消项目最终评优机会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要求

提交者:学员葛剑虹    所属单位:乌苏市百泉镇中心学校    提交时间: 2016-11-15    浏览数( 0 )

《秋天的怀念》教案

                                           葛剑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母爱的内涵。

  3、联系生活,懂得“好好活”的含义。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色体会母爱的细腻与博大。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好好活”。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色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 质疑法、引导法。

  课标分析: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人文性是通过对文字的分析理解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学应首先抓住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字、词、句理解透彻了,学生就自然领悟了文章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分析文字所蕴涵的感情,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文本所包含的人文思想。

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描写细腻,人物感情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要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细节去体会母爱的伟大。我准备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的同时,自己找出对母亲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内容,老师再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例如母亲挡在窗前的“挡”字,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挡住的仅仅是秋天的落叶吗?学生通过对“挡”字的分析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呵护之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母爱的博大,也学会了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史铁生的书籍《我与地坛》、《寻找灵魂的归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眼中秋天却充满了伤感与怀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二、质疑课题

  1、老师板书课是:秋天的怀念

  2、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呢?

  生:谁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

  三、介绍作者: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之后去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双腿瘫痪。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苦琴弦》、《寻找灵魂的归宿》等。

  四、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描写母亲言、行、色的字、词、句,用横线画下来。

  、品味母爱

  1、同学们听了课文,知道是谁怀念谁了吗?

  生:史铁生怀念自己去世的母亲。

  2、点名找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地方,细细品味

  例如:

  A、“挡”:作者看到刷刷拉拉飘落的树叶,会想到什么?

  生:飘落的树叶让作者更伤感。

  生:作者觉得自己就像这飘落的黄叶一样。

  生:让作者想到了生命的凋残。

  师:是啊无边树叶萧萧下,母亲挡在窗前,挡住的不仅是落叶更是:

  生:史铁生对生命的绝望。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母爱是 呵护 。

  B、“躲”:史铁生乱砸东西时,母亲为什么不仅不制止,反而“躲”出去呢?

  生:儿子要渲泄。

  生:母亲理解儿子心中的苦。

  师:母爱是 理解 。

  C、“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母亲临终前的心境。

  师:母爱又是什么?

  生:牵挂。

  生:至死不渝的牵挂。

……

六、理解史铁生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文开头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业形容自己?

  生:暴躁无常。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作者“暴躁无常”的?

  生:“望着望着……,听着听着……”

  3、这是刚瘫痪的作者,后来的作者呢?

  反复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作者的人生观改变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改变了,作者说他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活。

  生:史铁生原来不想看菊花,可后来却去看了菊花。

  生: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是淡雅、高洁、热烈而而深沉的。

  师:盛开的菊花在作者眼中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是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这是作者用含蓄的手法,写出了自己人生态度的转变,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师:史铁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作家,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他呢?

  生:身残志坚

  七、理解课题含义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其它季节了吗?

  生:母亲在秋天去世。

  生:秋天有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

  生:秋天的菊花象征着绚烂的生命。

  八、小结课文

  师:史铁生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好好活,面对朋友我们要好好活,面对父母我们更要好好活。

  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珍惜,对亲人的热爱,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               史铁生

  言 行 色          暴躁无常

  听说…… 躲 央求  身残志坚

  好好活…… 扑 抓 笑

  就明天…… 挡

  母爱是: 牵挂 呵护 鼓励……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葛剑虹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对母亲的深情。


说明: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所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朗诵《合欢树》片段,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而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做好情感铺垫。


二 导学阶段


;1、检查预习


2、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4、针对刚才设计的思考题,全班交流,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指导朗读,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锻炼、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提炼、概括能力。


三 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划出你认为最成功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学生读课文,找语句,说理由。)


(教师强调:的作用: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改为就表达不出这一效果;“忍住哭声说表现了儿子的自暴自弃也使母亲痛不欲生;其他学生自由说,教师强调)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点拨:母亲就悄悄进去的原因:让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的原因:继续照顾,安慰,鼓励”;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的原因: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四)本文母亲的话不多,但非常朴实,含义丰富,划出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点拨:听说北海的花开了…”表现了母亲想让我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回复对美好生活的兴趣;“咱娘俩在一起,要好好活,好好活。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活下去;其它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五)在母爱的感召下,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哪里看出来的?


思考:


我俩要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怎样理解?好好儿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练习)


(点拨: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的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说明:最令人感动的部分体现在母爱的点点滴滴,设计本环节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入到对这一重点部分的解读。


通过自由朗读、自由感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句中有关神态、动作、语言等的关键字、词体会深沉而无私的母爱,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三 感受母爱


1伴随乐曲,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学生口头作文,教师点拨。)


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以及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四、作业布置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妈妈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我想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0字左右)


五、说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       ;母亲(坚强、无私、伟大)
绝望;;;                     ; 关爱
         
(语言;;;;动作;;;;神态)


 


老师评语

附件

  • QQ图片20161128171752.jpg下载
  • QQ图片20161128171730.jpg下载

作业

最新作业

推荐作业

热门作业

热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