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课程作业 作业周期 : 2021-10-22 2021-10-31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一堂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请老师们根据本次培训所学课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篇经过认真打磨的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遵循教学规律,体现个人教学风格,规范完整,原创无抄袭现象。每次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已提交得10分,被辅导教师批阅为优秀加10分,批阅为良好加8分,批阅为合格加4分,批阅为不合格不加分。满分为20分。

发布者:疏李婷

课程作业

提交者:学员袁书春    所属单位: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1-10-29 09:34:49    浏览数( 0 ) 【举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洪泽湖高级中学     袁书春

课标要求

1.在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吟诵青春”板块中的诗歌。本专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确青春使命,更好的体悟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本文食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朦胧诗的典型诗作。诗歌写于1968年,表达了“文革时期”中的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的特殊心境以及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诗歌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和充满丰富意蕴的意象,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给当时人们迷惘的心灵指出一条前进的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感受到诗人面对残酷现实时的迷惘、挣扎和矛盾,但更多的是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坚定自信的顽强信念。掌握诗歌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新诗的基本方法,为学习赏析诗歌打下一定的基础。教者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诵读,推敲炼字,品味意象等方法,让学生体验诗人的复杂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很多诗歌,但对于新诗尤其是朦胧诗仍感到陌生。对于诗歌的基本常识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缺乏系统、明晰的了解。而对于食指等人的新诗接触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其中的某一点比如诗歌的意象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新诗、朦胧诗的特点,进一步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意象内涵的丰富性和象征性,掌握诗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对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另外,诵读对鉴赏诗歌尤为重要,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他们的薄弱项,学生在朗读时往往缺乏情感,对于朗读的基本方法也缺乏了解,需要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引导。

总体构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经历与参与,要重视直接经验。

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音频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直观的视觉感受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的走进诗歌的情感。其次以学生自己鉴赏为主,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审美情感,积累鉴赏方法。再次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来加强他们对诗歌中特定意象的理解,品味诗歌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感悟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而抓住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来品味情感也是重要的手段。总体上本节课由诵读指导、整体把握、意象赏析、体悟情感等几个环节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的品味,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的节奏、韵律,了解现代诗的基本写法,学习赏析、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问题探究等方法,学生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并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验,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品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能以顽强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苦难和黑暗,坚信美好,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网络。学生提前上百度网去查资料,对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做全面的了解,并查阅作者其他诗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及背景介绍

如果我们生活在如今的叙利亚,战火不断,社会混乱,你们对于未来还能充满向往与期待吗,如果你们生活中没有阳光,没有方向,精神上一片荒芜,你们还会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吗?曾经有位诗人,他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却能用高声歌唱:相信未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食指的这篇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诗歌——《相信未来》。

(导语的设置运用两个问句,引起学生思考,调动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谈你所了解的的词人和写作背景。

(学生自由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课前已经上网查过相关资料,所以并不难。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幻灯片投影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更全面一些。)

食指(1948—),本名郭路生,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教师要提示学生代入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去重新理解诗歌情感。

(知人论世。对于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掌握了一些信息,但可能是零散的,杂乱的,教师的展示是为了更有条理和针对性。能够从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整理出有用信息,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二)文本解读

初读,感受诗韵之美。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自主感悟

要求:1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学生朗读实际,师生共同点评。

朗读指导

教师出示朗读技巧PPT

(1).节奏:急促   舒缓(2).语调:低沉   高昂(3).降调:(叙述句、议论句)升调:(疑问句、感叹句、抒情句)(4).重音(5)音停意连(声音停、气息不停)

教师讲解如何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两句中关于手、还是手指是手还是手掌?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浓缩为一个“浪”字吗?

教师明确:“排浪”和“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地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以此明白。类似第二句就此解决。手掌托起来像大海。

3.教师范读,接着让学生自由读

4.在指出的基础上再请同学自由朗诵一遍。

(诵读提示:这首词表达的是在困境和艰难中仍透出的坚定和自信,应读得沉痛而坚决。学生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是新课程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个人对词的理解仍会有细微差异,朗读也不该强求完全一致,但大体类似。)

细读,把握文章脉络。

1. 学生细读课文,概括出每节诗歌所写的内容。

2. 师生共同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投影展示)明确:第1至3节为第一层次,描绘现实世界   表达自己信念第4至6节是第2层次,说出相信未来的原因   展示现实的批判精神第7节第三层次,呼告手法,直抒胸臆: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整体把握文本的行文脉络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助于对文本的细化解读。)

品读,赏析画意诗情。

学生活动:要求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表现形式

1.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2.比喻的用法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本文的所选的意象、运用的特殊手法正是极佳的材料,对诗人情感的传达也极其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细心揣摩。)

默读,合作探究质疑。

有人认为,我们自然要相信未来,但更要把握现在。诗人艾青说:“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人应该把握未来还是现在?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学生的观点可以各不相同,言之成理即可。但谈到本文内容就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诗歌的内容来谈。

(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能够对古人的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理解,也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要做到积极引导、点拨,发挥好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师生回顾小结。

再次齐读,咀嚼消化,通过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每节课的小结既是对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文本所表达的重要思想的回顾。)

作业布置

1.阅读食指的《热爱生命》(诗作见语文读本),比较两首词的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以300——500字的书面形式呈现。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1-10-29 17:03:08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