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优秀教师案例 > 正文

教师单元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分享

  发布者: 校级管理团队    所属单位:金水区金沙小学    发布时间:2022-02-24    浏览数( -) 【举报】

2021年郑州市中小学作业设计评选案例

——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概况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次作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单元学习后,围绕“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开展的单元实践作业。

根据学生积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活动经验,设计本单元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灵活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作业内容设计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围绕“关于手机屏幕使用时长的调查”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进而使学生懂得数据可以描述现象、分析问题和做出预测等,深刻体会数据背后的现实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评价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也要关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及情感态度的表现。本作业内容共设计三道大题,每道大题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问题层层递进,从基础练习到拓展练习再到知识延伸,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过程中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案例征文

(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本单元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有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

1、数据分析观念:

1)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经历收集、整理数据、表示与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

3)能读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4)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5)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2、应用意识:

1)结合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的过程,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表示数据的方法。

3)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主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表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渗透统计的思想与方法。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

1.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了解平均数得意义。下面是本单元

在内容与思维方面与五六年级的对比与衔接。

 

2. 本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见下页)

 

 

 

(三)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学生认知

特点:

1、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收集数据的经验,能用画“正”字、画统计表等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也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可能见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层次将再次提升,获得更多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的活动经验。

 

单元主题

大问题:

1、数据的收集方式有那些?

2、数据的表示方式有那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结合数据的表示,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单元主题

课时安排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主题一

条形统计图

 

 2课时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实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5、能解释统计结果,并能进行交流。

主题二

折线统计图

 

1课时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3、能解释统计结果,并能进行交流。

主题三

平均数

  2课时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

2、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基于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课时安排,下面是设计每课时的教学活动。

 

 

 

(四)作业具体内容设计

1、单元作业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第二,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用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因此,本次作业设计以“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主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能使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设计目的:通过结合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思路: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选取素材时,既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还得让学生喜欢,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2011年开始,我们的生活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手机从过去单一的通话功能,到今天可以通话、短信、摄影、上网、购物、听歌、视频、游戏等功能,甚至有些人一天不看手机就心慌,甚至也有些人沉迷手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以调查统计“家庭成员手机屏幕使用时长”为主题设计此次作业,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在对数据进行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数据可以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做出预测等,体会数据背后的现实意义。

2、单元作业设计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能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

4)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体会数据背后的现实意义。

3、作业类型:综合实践类

4、布置时机: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单元学习之后

5、预估完成时间:40分钟

6、作业内容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背景: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从2G到5G飞速发展。手机从过去单一的通话功能,到今天可以通话、短信、摄影、上网、购物、听歌、视频、游戏等功能,甚至有些人一天不看手机就心慌。甚至也有些人沉迷手机导致严重后果。在我们的手机上都有屏幕使用时间的功能,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每天使用手机屏幕时长,结合这一生活情境,我们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对“家庭成员手机屏幕使用时长”进行调查统计,并完成下面各题。

第一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2、根据统计的数据,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你们家平均每位成员一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是多少?(求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5、家庭成员中谁使用手机屏幕时间最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6、对于合理使用手机,你有什么建议或想说的话?

 

基础知识: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在数据的基础上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上的信息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合理的描述和预测,体会数据背后的现实意义。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关键能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数据等能力。

核心素养:在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

第二题:针对“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这一问题,如果我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应该统计些什么?

 

能根据规定情境描述要统计的数据内容,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区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三题:

1、结合“家庭成员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这一情境,你觉得还可以调查什么内容?

 

 

2、本次参与调查活动有什么收获或不足?请写一写

此情景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看看学生能否借助此情境想到其他的数学问题,达到一“境”多用,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通过“家庭成员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作业质量效果评估

本次作业设计以“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主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能使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1、作业评价:为了更好的面向全体四年级学生,作业难易程度适中,作业时长:约40分钟。在评价时通过自评、小组评价、师评的多元方式,采取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与问题紧紧相扣。此次作业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有对自己参与活动的反思评价。

 

2、作业的反馈:一是通过小组交流,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二是集体交流,将学生的作业分类反馈,选择一些能突出学生比较出彩的作业和能反映学生存在不足的作业,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了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3、作业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对作业的实施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下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题大有85%以上的孩子能够认真完成。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会出现方格不均匀、画线不直等问题;如果有规定的方格,学生可能会画得更好一些。

第二题大约有70%以上的孩子能够完成,部分孩子会出现语言描述不完整、表达不清晰的现象。

第三题的第1小题,可能会有些学生不知道要调查什么,或者回答的问题比较模糊笼统,大约有90%左右的孩子能够完成。第2小题是对本次作业进行反思,或多或少学生都会有一些想法,有的回答可能比较浅显,大约85%左右的孩子能完成。

4、作业设计质量和实施效果的反思:

此类作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够,语言描述不够清晰完整。在教学中,还是应让学生在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分析与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某些可以拓展延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去联想和表达。例如关于“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这一情境,到六年级学习的扇形统计图后,我们还可以统计一天之内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在娱乐、社交、教育、体育等方面的百分比,将知识前后衔接。

三、作业案例特色说明

第一题:

                                   

                       

特色说明:学生能从两个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数据,即:一是关注收集一个人连续几天使用手机时长的情况;二是关注多个家人同一天使用手机时长情况统计,学生思维广度、深度以及延续性都能得以体现。同时,通过调查,能更好关心家人,增进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题:

 

 

 

 

 

 

 

 

特色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绘制统计图之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心中有做事的计划,明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盲目的惯性解答。学生写出计划,外显思维,有意识的区分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作答,发现学生能够结合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意识的搜集所需要的数据,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

第三题:

 

 

 

 

 

 

 

 

 

 

 

 

 

 

 

 

 

 

 

 

特色说明:学生思维具有的延伸性,设计这一问题可以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延续到实际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过度使用手机对视力及健康的危害,避免沉溺于手机。


附件

  • 小学数学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滑京京《数据的表示与分析》(1).docx  下载 预览

优秀教师案例

最新优秀教师案例

热评优秀教师案例

热门优秀教师案例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