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1-30

作业要求 :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记 “0”分。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3请在截止提交日期前完成,逾期无法提交。

注意事项:

1.请在作业要求左下方点击附件,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下载下来,然后在 word中进行编辑,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完成后再网上提交。为了保证辅导老师能清楚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的附件形式上传。

2.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作者 :项目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11-10提交者:学员袁廉兴浏览(0 )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时,请将蓝色字说明部分删除。)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作者及工作单位

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活动建议: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保温

3.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在地理知识教学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所谓“承前”,是指本节内容,是对上一章节的内容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后”的延伸和深化;所谓“启后”,是指本节内容,为后面学生大气环境的其它知识如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等知识作铺垫;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内容的知识,不仅如上面所分析,在地理知识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更有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实践意义,如防晒保温等等在生产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对本节内容知识的运用。所以,可以说,学习本节内容知识,很好地体现了“为生产和生活而学习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前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相关的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感知,但对其中的地理过程缺乏逻辑性联系和分析能力;

2.从前面对《地球上的宇宙环境》知识的讲解发现,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不注重时空性和过程性,而本节课内容又是特别注重地理过程性的知识板块;

3.学生多年来的生活经历或见闻,为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1一个“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光”变成“热”的过程;(2)一个“概念”:气温;(3)两个“能源”:大气的直接热源与根本能源;

4)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思维性目标:(1)能够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学会理解地理事物间影响的相互性,形成综合性的地理思维;(2)结合不同的区域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从而提高“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

3.过程性目标:(1)学会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和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2)做到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光热条件和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或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过程和方式及影响;(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过程及影响;(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与生活中运用和表现;

 2.教学难点:光与热的区别;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

 

 

 

 

 

 

 

 

 

 

 

 

 

 

 

2.知识讲解

 

 3.课堂小结

准备(图片):生活与生产案例如:每当暴雨天气时我们的感受有?

 

画出以我国30度纬线的地形剖面;

 

设置问题:

1.一个“过程”    

2.一个“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        ,即大气吸收能量多少,用平均值表示。

3.三个“客体”:  ,是地表环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对可见光等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但对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下垫面),能大量吸收  短波辐射并将之转化为   长波辐射;

4.两个“能源”  :是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是大气最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

由此可见,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先是      暖大地,然后     暖大气,

     再暖大地”;由此可知,太阳、大地和大气三者间的温度关系是:太阳>大地>大气。

5.三种辐射 ,短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            部分;   ,主要是红外线长波辐射,地表会因之损失能量降温,是近地大气直接能量来源; ,主要是红外线长波辐射,其中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辐射,称为   ,补偿地面因地面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

6.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太阳以           形式向地表环境传递能量;

第二个环节:大气         太阳辐射;第三个环节:地面            太阳辐射;

第四个环节:地面产生           ;第五个环节:大气大量吸收          而增温;

第六个环节:大气以            的方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7.两个“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生活中的现象举例:                                

大气对地表及近地大气的       ;生活中的现象举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形式: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生活中的现象举例: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生活中的现象举例:                                    

反射作用:影响最大,生活中的现象举例:                                      

9.一个“效应”——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等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如温室(玻璃室)的保温效果,故称之为“温室效应”;

现实中的不利表现:                                                           

现实中的合理利用:                                                          

10.两个结果:

一是将  转变成了       

二是决定了不同时空大气的冷热程度(气温)差异。如近地面大气的气温有“高处不胜寒”空间分布特点,并导致其运动状况是           ,所以近地面大气层也叫        

 

 

思考:温故知新

总结感受:闷、黑、热;

 

 

学生同步完成;

 

 

 

学生自主与合作完成相关内容;

 

 

 

完成课堂检测题

 

完成本节思维导图

学生生活用的地理;引起求知欲;

 

地理知识的具体区域化;有利于学以致用;

 

 

 

 

学会学习与合作学习 ;细化知识落实学习目标;

 

 

 

 

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层

1)大气上界

2)下垫面

3)大气层剖面图

.受热过程

1.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

2)削弱方式:

3)影响:

2.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2)大气受热:

3)大气辐射:

4)大气逆辐射:

5)影响:

 .落实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课堂练习检测题评价(10分)

2.知识目标完成评价量规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完成评价)(每空1分共50分)

3.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完成检测(大气受热过程的思维化完成)(10分)

教学反思

大气受热过程的教学反思

1.以分析生活和生产中案例为突破口来完成本节课内容的目标达成,比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要更有教育教学效果,也更符合新课程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的理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2.本节课的核心,要让学生突破和理解好 “光”与“热”的区别和“光”是怎样转让转变为“热”的;

3.利用好示意图,是解决大气受热过程的最直观方法;

4.以我国30度纬度下垫面剖面为基础来构建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正直理解和掌握,也有肋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

5.用思维导图方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小结,有助于让学生构建好牢固的知识网络;

6.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评语

符合要求

附件

  •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下载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