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1-30

作业要求 :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记 “0”分。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3请在截止提交日期前完成,逾期无法提交。

注意事项:

1.请在作业要求左下方点击附件,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下载下来,然后在 word中进行编辑,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完成后再网上提交。为了保证辅导老师能清楚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的附件形式上传。

2.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作者 :项目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11-10提交者:学员陈仕强浏览(0 )

 

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仕强  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是在承接了前面必修3模块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依托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相关内容(如世界和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以西气东输为例,通过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要求也较高。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所以,我们的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如“区域地理”的知识掌握较差,大部分学生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空白;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最大限度地突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三维目标的把握和落实上的主导作用。如通过引导学生看地图,通过温故“资源分布”来知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并通过案例探究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而了解我国一些调配资源的规划、建设的情况,激发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热情。

②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十八大亮点:经济发展的目标解读

 1、结合教学目标准备素材,让学生想起来,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2、为学生设置新的发展区。

1、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思考和探究问题;

2、学习和宣传十八大精神。

1、基础摸底,;

2、国情教育;

3、激发学生的兴趣;

4、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分析探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展示“世界主要矿物能源资源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与调配情况;

2、引导学生产生知识共鸣。

复习世界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方向,从而认识区际联系的必要性

明确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存在矛盾,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工程视频新闻回顾

观看视频,感受西气东输工程;通过阅读课本和结合所学知识,以角色扮演方式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如经过的地形区、省区等;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读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明确:(1) 线路所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和重要的城市;(2) 新疆轮南不是唯一的气源地,消费市场也不局限在上海。(可进一步明确广义的西气东输的线路走向。)

让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排除疑难。

对学生进行图表点拨,总结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之一: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读图5.2“我国东部、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站全国的比例(1998)”,得出结论:东中西部各自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各地区进一步发展。

让学生懂得读扇形图,并提高在读图中总结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知识联系,归纳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之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联系第三章第一节图3.2,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弊端。

读图思考:读图5.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分析天然气的突出优点和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得出结论:我国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让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指导学生资料分析,总结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之三: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资料补充:大庆油田产量在逐年递减和中西部和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资料,得出结论: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案例分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引导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着眼对各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不仅只局限于输气管道的建设,还会激活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

让学生明确分析问题应该抓住整体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指出影响一: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读图5.4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明确两个“效应”。(1)西气东输骨干工程的带动效应;(2)投资效应,促进形成锌的经济增长点。

让学生掌握读联系图的方法,并能从读图中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指出影响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归纳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该地区能源紧缺状况,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能从文字材料中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对比,总结出影响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读图5.55.6,引导归纳:我国西部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资源由西部向东部,东部地区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提供更多的税收,将更多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指出影响四:对环境的影响。

1) 有利于改善东部大气质量;(2) 对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作用。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指导学生进行辨证分析,加强方法提升。

如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不过,有利是主要的,不利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手段来克服。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

指导学生案例迁移,学以致用

讨论: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案例迁移验证是否达到课标要求。

板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如设计如下问题进行延展探究:“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一)亮点: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1.“生问生答师点评”

学生通过读图提出了一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解答,老师适当点评,从展示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互助解疑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师问生答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并进行迁移应用(评价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从展示效果来看,学生们总结到位,应用得当,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能力要求——总结规律、知识迁移。

3.“合作探究共提高”

预设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首先,明确探究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其次,探究时间充足,学生探究充分,为后面的高效展示奠定了基础。从展示效果来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祖国的能源安全出谋划策。加强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足:

1.“观看视频与图片进行思考分析”后马上进入“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环节,缺乏与“图片和视频”的呼应。

2.“知识梳理部分” 基础知识点问题的设计显得有些零散,未体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逻辑体系。建议学案设计过程中,把基础知识问题进行重新排序与整合。

3.板书设计可以更加细腻。

 

老师评语

符合要求。

附件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