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3.在新课改理念下,谈谈对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认识。截止日期 : 2016-12-05

作业要求 :3.在新课改理念下,谈谈对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认识。

作者 :小学语文1班辅导教师

3.在新课改理念下,谈谈对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认识。

2016-11-29提交者:学员陈跻云浏览(2 )【推荐】

新课程下的考试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

考试应全面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试应注重考试的学习意义,使考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应积极干预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正确的导向;考试应突出考试的激励功能,使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应增强对话性,以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考试还应凸现鲜明的时代色彩,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和当代意识。

新课程下考试怎么考?这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应体现四方面的功能:⑴考察学生学得怎么样;⑵改进师生的教与学;⑶改善课程设计;⑷完善教学功能。以上四条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那么,新课程下如何实施考试,使之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体现目标的全面性

考试是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关于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述之甚详,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阶段目标下又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块;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被一条纵向的隐线贯穿,那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准》所制定的目标系统构成考试的依据,新课程下的考试应在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依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贯穿起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与其余四方面不在同一层面,在考试中不应把它单列为一块,而应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加以体现。《标准》中把它专门列出,以示它的重要性,因此在考试中尤其需要予以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呈现方式主要有:⑴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如阅读与习作的综合;⑵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如语文与自然常识的综合;⑶学习方式的综合,如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综合。

二、注重考试过程的学习性

考试是什么?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学环节之一;从学的角度看,考试本身就是学习。传统的考试重心在“考”,注重考试的结果,强调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考试的宗旨,考试的重心转变到了“试”上,让学生试一试身手如何,更注重考试的学习意义。新课程下的考试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在本阶段学生取得了那些学习成果,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机会,需要哪些帮助和指导,设计相应的考试内容,给学生一方展示的舞台、历练的操场、获取新知的天空,在考试中求得发展。不妨比较一下一组试题:

a《推敲》写的是唐代著名诗人         为了诗句中的一个词细心斟酌的故事,赞扬了他                                  的精神。

b由于打字员的疏忽,下面一段话里漏掉了几个词语,请你联系上下文“推敲”一下,把漏掉的词语补上。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渺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      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      地说:“往船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      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挂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         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仍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平稳了。

很明显,试题a着眼于知识的检测,而试题b则着眼于知识的运用;试题a 着眼于课堂学习结果的呈现,而试题b着眼于发起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推敲”的过程中学会推敲;前者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强化,后者是培养自主性学习的温床。


三、发挥考试的指导性

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理应承担起改进师生的教与学的功能。对教师而言,考试的指导性体现在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对学生而言,考试的指导性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传统的考试也为教师的教学导向,不同的是它有时将教师的教学导入歧途。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想在字典里查找“奉”的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一横,查“春字头”或下面的两横一竖,都查不到。这道题给教学带来的导向是: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挖空心思找特例,让学生记部首;而记住部首对学生的学习并无多大帮助,学生不必等到每一个字的部首都谙熟以后再去运用字典这个工具,这道题的导向显然不正确。再看下面一道试题:

下面四个书法家中有一个不是唐代人,请在下面画横线。(配合苏教版第8册)

欧阳询          柳公权          王羲之          颜真卿

王、欧、颜、柳都是一代书法宗师,了解一点相关的常识,可以拓宽视野,增加人文底蕴。他们四人的头像均见于第8册课本(苏教版)练习1~4的“学写毛笔字”中,但不少老师对此视而不见,这道题的设计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干预,提醒教师们课本上的文字、插图都是教学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利用,这种导向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与帮助、指导;⒉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比如,有一位老师发现学生遇到“多”“再”“很”与关联词语连用时常犯糊涂,便设计了这样的试题: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尽管……但是……     无论……都……     即使……也……

(       )今天的学习任务很重,(       )我一定要按时完成。

(       )今天的学习任务再重,我(       )一定要按时完成。

(       )今天的学习任务多重,我(       )要按时完成。

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揣摩用词,化解了难点,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是有帮助的,而这种帮助正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四、突出考试的激励性

如前所述,传统的考试注重考试的结果,往往把分数看作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尺度。新课程下的考试更注重过程,注重考试的激励意义,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品尝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觉得考试是一种乐趣,进而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动力。如何突出考试的激励功能?

⒈包容瑕疵。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发展中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缺失,学生在试卷上出现一点失误很正常,并不表示他的整个语文学习有问题。在试卷分数的设置上应该留有适当的弹性,不应求全责备,锱铢必较。比如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可以多设几条,学生只要填对其中一部分就可得满分。

⒉尊重差异。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而试卷却是相对统一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实施考试时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亲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命活动,使学生缤纷各异的学习成果尽可能通过试卷得以充分展示,从而真实地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设计“选做题”,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完成。

⒊鼓励“冒尖”。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同一道题目也不宜用统一的要求规约学生,应为那些才情卓越的学生设置更高的目标,鼓励他们“冒尖”;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让他们自己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比如设计“挑战题”:给学生6个词语,任选其中三个写一段话,多用加分。自信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把全部的词语都用起来,争取加分。他们可用加分来充抵别处的损失,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考试。

五、增强考试的对话性

考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它同样是教学活动之一。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与试卷这个特殊情境下的文本对话的过程。在以考试为中心的年代,试卷的题型往往以“指令性”的冷面孔出现,学生只能被动应付,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限制了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抑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发挥考试的积极评价功能,使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究”,就必须增强考试的“对话性”,并暗含“指导性”于这种对话之中。下面的例子在考试时就达到了这种效应。

“阅读一部作品,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语)只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便会感受到这些人物的伟大之处。不是吗?鲁迅、宋庆龄、詹天佑、诸葛亮、廉颇、蔺相如,还有居里夫人、鲁滨逊、汤姆叔叔、小卡佳……他们都在书本里与你见过面,谈过心,他们身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辉,给你莫大的启迪。

请你以“你就是这样的人——写给××”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赞颂其中一位,当然也可以是另外的人。要以第二人称“你”来写,让读者觉得他(她)仿佛就在你面前,和你面对面似的。

(六年级习作题)

此外,新课程下的考试还应凸显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当代意识,“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标准》语)曾经有人抱怨,几十年前自己做的题目,后来儿子又做,孙子还在做着。这种状况在现今的考试当中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试中,应以新的形式承载新的内容,传达新的思想,反映科技文化领域最新的成果,以此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和扎根当代生活的意识,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老师评语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