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硬件的配备是国家实现教育均衡的重大举措,我区农村中小学校也基本实现普及。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为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越,笔者与洛龙区第二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之后,却得到了否定的答案。特地梳理自己的一些思考,在此与同行讨论。
存在的问题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技术的本身,应用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是教师作为使用者,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用课件演示代替传统讲授教学
由于有了课件、白板,我们终于可以解放了,于是乎,所以要讲的内容一哄而上,基本概念、重要结论、解题过程、分析思路,画图步骤,甚至连不该出现在黑板上的教学目标等都展示在课件上。学生要做的就是读课件而已,一张一张,读完了,可也上完了。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这种课不乏其例。
2.不知不觉增加内容,挤占学生思考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后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程明显加快,学生大多数反应速度跟不上,无法参与课堂,前面的还没有明白,课件已经跳过去了,学生如果每节课都一知半解,危害性显而易见。信息量过大,知识体系就不易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不能保证效果,过多过滥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面对应接不暇的问题和新知识,就会感到焦虑,恐惧,发展下去就是厌学。这样的结果背离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初衷。
3.教育思想的创新是根本,而不是忙于应用技术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比教育工具的现代化重要的多。课题组研究实际课例发现,有些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心中无数,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加上教师对计算机等媒体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课件掌握不够好,只顾操作,机械讲解,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整节课教师一动不动,既不能很好设计教师肢体语言,又不敢下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只顾师生交流,忘记操作,课件的使用和教学不能巧妙配合;在教学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新课改的主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不能弱化教学内容,更不能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用技术去喧染课堂,主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