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反思

  发布者: 赵彦伟    所属单位:长葛市第二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2-09-12    浏览数( -) 【举报】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反思

              长葛市第二初级中学  赵彦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亟待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思结合初中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较低的现象,主要从实验、生活中常见事例、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几个方面阐述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建构  化学知识  实验  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只是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更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去学习,建构起知识网络,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更好的被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自主建构知识能力较差,习惯于被“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形式导致学生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因此,将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能够自主建构知识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新知识呢?

一、通过实验自主建构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种多样的实验形式,比如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实验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获取知识。首先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大胆进行猜想假设,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去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对药品的选取时,可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流程为:

(1)提出问题,我们都学过哪些化学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哪种途径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提出猜想,让学生总结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常温下就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并让学生做出猜想。

猜想:碳酸钠和稀盐酸;石灰石和浓盐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等。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应先回顾组装仪器要点,液体和固体药品的取用规则,让学生有的放矢。

猜想实验方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

猜想实验方案:能收集到气体,,但倒入澄清石灰水后无明显变浑浊的现象。

猜想实验方案:反应速率适中,且检验气体现象明显。

猜想实验方案:只有少量气泡冒出,收集到气体过少。

针对上述实验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石灰石和稀盐酸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讲解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实质,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从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二、通过生活中常见事例建构化学知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开发等方面都承担着巨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建构新知识。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一课。

问题讨论一:知识竞赛,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请列举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归纳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学生小组结合,然后同大家交流自己归纳的性质。

总结小组归纳的二氧化碳性质:

物理性质:通常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供给植物光合作用。

问题讨论二:根据事先提供的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

(1)设计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到纸袋天平中;充入气球中,气球漂浮不起来;取同体积的空气和二氧化碳称重;阶梯蜡烛实验中,下层蜡烛先熄灭。

(2)设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雪碧瓶打开后有气泡冒出;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联通U形管,在集气瓶中注入水后观察U形管内液体的液面变化;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注入水,观察瓶子的变化。

(3)设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用塑料管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课堂中运用的实验器材多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结合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学习的素材,能让学生深刻感受生活中的化学,从而获得真理。

三、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建构化学知识

教师可通过创设有效的图文资料、精心设计的科学知识等学习情境,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分子的性质一课时,选取梅花的图片并配上王安石的诗文《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深度体验化学的魅力。

再如,在学习常见的碱的知识后,教师可借助于《石灰吟》这首诗,鼓励学生挖掘诗内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助于自主建构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如,再介绍原子结构一课中,先介绍原子结构的历史探究过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微粒构成的。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否定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提出了“枣糕模型”。卢瑟福经过了整整年的时间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和深思熟虑后,他才大胆地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推翻了他的老师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即“枣糕模型”)

通过科学小故事的导入,并介绍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思考: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原子核与α粒子电性相同,带正电;

原子内有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的粒子。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更全面的理解化学知识,学习化学,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对于新知识的建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