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线上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作业周期 : 2022-07-06 2022-09-20

高中研修坊

作业要求:

各位学员,大家好。刚刚过去的一学期又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是在线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适应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已经适应了线上教学,肯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请大家结合自己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提交一份线上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字数不少于800字。

发布者:高中坊坊主

线上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提交者:学员李京君    所属单位: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2-08-26 18:48:23    浏览数( 3 ) 【举报】

线上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理念

    线上教学一定不是简单把传统的教室搬到网上。学校整体必须构建起一个线上的完整教学生态。一节课的设计,不能因为师生无法面对面就改成教师满堂讲。在学科组教研的时候,大家共同商讨决定每节课教师直播讲授和录制的讲课微视频不能超过15分钟。其余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导学案,并有时间小组讨论,真正做到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活动实施

    被疫情关在家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被组织起来。五六个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班级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导师,早上会给孩子们道一声早上好,晚上会组织组里学生大家一起聊聊天,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个简单的安排让学生们的心理安定了很多。

三、活动策略

(一)让学生做线上学习的主人

1.早读晚读辅导

    由于学生疫情在家,平时上课无法真切感受到班集体的氛围,所以为了营造集体氛围,早晚读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每天由小组长在早上6:10,晚上6:30开视频会议的方式,邀请全班学生参与,所有学生进入会议以后都打开摄像头和声音,大家开始读书,读书的氛围如同在班集体里面一样。

2.自习课利用小组内容竞争形成激励氛围

        5-6个学生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均匀分布,有成绩较好的,有成绩相对落后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带动,让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都调动起来。下午自习课和晚自习,学生在自习课开始之前在小组内部发布自己自习课要完成的学习计划,而在自习课结束以后晒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之间可以通过学习成果的比拼来让自习课的效率提高。

3.小组互助体制

    学习小组每天抽下午大课间或者晚读结束后的时间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沟通,讨论当天学习当中的困难,或者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大事,也可以是对某个学科的一些学习体会等,通过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可以让大家心连心更紧密的团结起来,共同克服疫情的不便,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沟通的平台。

(二)用好互联网数据

    相比在校学习,学生居家学习最需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再好的计划如果学生没有好好执行,效果也是堪忧的。学校选择了钉钉互动学习平台作为全校线上教学的平台,相比一般线上直播平台,这个系统提供了学生点赞、问卷、作业提交和错题反馈等功能。学生在系统上的各种互动行为都实时转变为他们课堂学习状态的大数据。利用数据的即时评价功能,一节课下来,这些数据将集中体现在教师手头的反馈表上。而这些反馈表会在中午集中反馈到年级组,成为下午或者晚上教师在线答疑的基础。

用校园管理课堂纪律逼着学生在线学不合实际,在线学习高度依赖学生的自主内驱力,用数据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科学表示出来,再用数据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线上高三地理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教学活动课例

一、活动背景

         2022学期,疫情依旧反复,学校及时作出“停课不停学”的决策。学校可以停课,但学生的成长不能停止,更不能野蛮生长。作为教师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要从“有教学”转变到“教好学”,学生要从“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从而有效确保学生的成长不受疫情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基本上安排在高下学期讲授,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已经学过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简单描述某种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前后知识的串联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设置思维引导点,引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得到新知识。

三、活动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突出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的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地理事物空间动态过程的规律概括和趋势预测的探究方法和技能运用

四、活动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尽可能多的质疑、探究、讨论,多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形成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充分思考,提前录制解答问题的视频,课堂上也利用视频会议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沟通,在平台上展示解答。

(一)活动安排

     课前通过网络布置学习任务:

1. 课前引例问题的思考以及录制解答问题的讲解小视频;

2.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的例题小组进行讨论给出解答视频;

3. 本节课导学案内容提前预习,并根据二轮专题复习相关内容辅助预习

二)授课

一、高考曾这样考过

2016年全国I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1)C(2)B(3)D。以渤海西岸贝壳堤位置变迁为情境,考查贝壳堤的形成、变化过程(沉积作用与地貌)。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故选C。第(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长期堆积,使得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故选B。第(3)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故选D

二、微点突破

1、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动态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如下图所示: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时期,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①→②→③→④,地质年代越来越老。

(2)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层的形成时期,如图中晚于所有沉积岩。

(3)若地层出现倾斜,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4)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期地壳发生抬升运动,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等地壳抬升后,原沉积物()被剥蚀;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变干),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然后接受堆积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2.从地理要素时空演化的角度,描述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1)三角洲地貌描述思路:

2)冲积扇地貌描述思路:

3)海岸线地貌描述思路:

(1)海岸线前进:海岸线向海洋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

(2)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向陆地后退,陆地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3)入海泥沙变化与泥沙堆积、海水侵蚀的关系:

入海泥沙多,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弱;海底变浅。

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强,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底变深。

4.描述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思路模板: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岩层或岩石或地形)在**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什么地形。

三、微点训练

(2020•全国Ⅲ真题)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 B. C. D.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解析】1D2C。第1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岩石的先后顺序。关键是找交界面(接触面),后发生的地质作用会对先发生的作用造成破坏或覆盖。图中最上面的是玄武岩③,它破坏了砂砾石层②和灰岩④,因此玄武岩③最后发生(形成)。砂砾石层②又覆盖在灰岩④上面,所以④先于②形成(发生)。④又被①破坏,所以④早于①形成(发生)。故④是最先形成的。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选D。第2题,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其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故选C

2021年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4.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解析】3C4A。第3题,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ABD错误,C正确。故选C。第4题,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错误,A正确。故选A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09-28 10:46:40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