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育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我心中的教育 作业周期 : 2022-07-15 2022-09-15

高中研修坊

作业要求:

SourceURL:file:///home/huanghe/桌面/六个一百第三阶段/教育教学反思.docx

我们都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短的也有10年。对我们来说,教学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将伴我们终生。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或浓或淡的教育情怀,在我们的记忆中,必然珍藏有某个难忘瞬间,或者某个重大事件,或者某段师生情谊,心中也必然怀有一个教育梦想。请你以“我心中的教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可以是随笔,可以是经验谈,也可以是计划安排。内容可以围绕上面的提示,也可以是更能触及你内心的教育往事。请将内容复制粘贴到对话框内,不必以文件的方式上传,这样方便批阅。谢谢!


发布者:高中坊坊主

我心中的教育

提交者:学员王海军    所属单位: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2-09-12 23:47:02    浏览数( 5 ) 【举报】

教育反思: 我心中的教育

建安区一高  王海军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也有过多年班主任经历的高中教师,在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也一直有一些关于教育的想法。我们常讲教育立德树人,那么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质量;现在衣食无忧反而使许多学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作为从事教育的灵魂工程师,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和激励机制呢?我们常说小学阶段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重在扩大知识面,高中阶段培养学习的自驱力。那么在培养的过程中又有那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呢?下面我结合一些实例谈下我的看法。

 

一、教育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对家乡是如此,对整个国家更是如此。爱国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和谐守礼、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民族精神与当今时代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精神相辉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时代元素,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注入梦想

教育没有国界,受教育的人有国籍。一个人有信仰,才会有灵魂深处的觉醒和判断力。我认为教育要把培养信仰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着重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最近几年有些国产电影很火,我印象深刻有《长津湖》、《松骨峰战役》等,这些爱国题材电影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它不仅让我们明白信仰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们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深刻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一位护士曾为黄继光擦洗尸体,她说把他堵枪眼的那身衣服布揭下来,被子弹射穿的身体背后有“碗口一样大的窟窿”,脊椎骨都打穿打断了。她和战友给他擦洗干净,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邱少云牺牲的过程中,他的战友就在旁边,亲眼看着汽油弹燃起的火烧到他身,烧了足足30分钟,他却始终保持身姿;特级英雄杨根思,他的战友回忆说,“当时他明明可以下来的,他可以下来的,他却要自己待在上面完成任务;美国军人肃然起敬的“冰雕连”,在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依然埋伏在山中等待美军撤退时进行伏击,整整一个连的战士在冰天雪地中集体冻死。他们可以选择走的,选择生存下去,但他们保持伏击待命的姿势,完成了这超越人性的任务”。不管吴京饰演的伍千里,胡军饰演的雷公,还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他们都知道死亡可能在任意一秒都会随时降临的情况下,依然毅然决然的选择继续奔赴战场。当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说到“二次恐惧”时,我们才知道,不是打过仗的战士就不害怕战争了,他们打过,他们依然害怕。但是令人敬畏的是,他们明明知道却还是果断的做出那样的选择。甚至有的人明明可以选择活着的,却主动选择了死去。“视死如归”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付出。回顾我们看过的大部分战争片,它们都会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中当人类面临极为严苛、生死一瞬的环境时,人所做出的选择,恰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民族信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要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也要把这种自豪的民族信仰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教育有温度。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是塑造完整的人的过程,也是传递爱的情感的过程,教育事业应该有温度,我们也应该做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

现在不少家长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极端,不能做好引导甚至动辄就是言语相辱拳脚相加。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缺乏温度的教育方式下,慢慢地也就失去了人性的温暖情感的温度,在性格塑造方面问题重重,也就见怪不怪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多些理性、柔和温情,走进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走进对学生心灵的感应,走进对学生情感的启迪,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生活态度

 

分享一个我的教育案例:

那年我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当时高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分完科不久,学生宿舍和教室座位重新组合。某天上午课间两个女生发生了矛盾,两个人的座位较近就隔了一个人,因为进出的问题发生了口角,由于是课间影响较大。班委第一时间到办公室向我汇报情况,我听闻赶忙回教室。刚到走廊到就听到吵架的声音,走近发现两名女生正吵得激烈,旁边还有各自的熟人各站一旁造势。看到争吵还在继续,我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一声呵斥控制局面,驱散观众并迅速把她们带离现场,带到我的办公室。当时双方情绪依然激动,我决定先稳定她们的情绪,我把她们分别安置在两个办公室静思,我先去班级了解实情。两个女生都是家里独生女,个性比较强,平时考虑问题也比较有自己的独立风格。学习也都属于中等以上水平,还都有才艺(一个擅长舞蹈、一个画画拿手),在班级和年级都有一定知名度。在初中时都做过班干部,平时的纪律性方面也都比较良好。掌握这些信息,我大致梳理了处理思路以后,我开始找当事双方分别谈话。每个人开始我都先听她们倾诉(基本上都是一把鼻子一把泪),这个时候我站在她们的角度表示很理解她的感受;等把辛酸苦楚的情绪都发泄完了,稳定一下,再谈一下对彼此的看法,(建议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歧不大就继续听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以及个人的想法,(会掺杂一些利己的想法,这个正常);最后告诉她我会站在班集体的角度处理问题。等分别谈完话我就把她们叫到一起,我来主导面对面处理问题。首先我明确告诉她们,关于她们要调整座位不愿意做在一起,我不同意也不会在班级开这个头。其次我肯定了她们平时的纪律、学习、校园活动的表现,我也非常尊重她们的个性和能力,我很乐于站在一个互相尊重理解的立场上处理这件事情。我依据我了解的和她们反馈的情况,分别站在她们个人、班主任、和班集体的角度对整件事情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我讲完以后询问她们有没有哪些地方是她们不认同的,可以提出来讨论。认为她们都是有能力的人,之所以产生矛盾,主要原因是两个人个性都很强,产生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心理作用,次要原因是初入高中阶段,集体生活的不适应造成的紧张情绪。个人发展角度我建议两人“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相互团结可以互相成就,相互不信任最终都会受到伤害。没想到她们更惊讶于我对她们的了解,尤其是班干部经历和才艺部分。我观察到了注意力的转移,谈话氛围明显缓和了许多,尤其是当我互相指出两人的优点后,两个人看对方的眼神都不再那么犀利了。最后我让她们谈一下自己现在对这件事情的理解,都表示自己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对方谅解。

矛盾基本上化解,但是我还是要给她们上个保险。我鼓励她们犯错误勇于承认还是好孩子,但是光有态度还不行,一定要有行动。除了班会作深刻检讨,近期我会持续观察她们,在这件事情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变化。我又从班级管理和凝聚力建设方面引导她们,不要只顾着自己的一点小事,格局放大一点,眼光放远一点,我希望她们不仅积极融入这个集体,更希望她们在这个集体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很期待。

后来两个人都成为了班级重要管理团队的一员(团支书和生活委员),个人成长都比较健康向上。

 

有温度的教育,是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心怀感恩感化学生,带着一颗仁慈心尊重学生,将闪耀人性之光的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能够享受人性的阳光雨露滋润下长起来的学生,也才能明白人性的可贵。有温度的教育要求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做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教育者,要把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爱深藏在内心,渗透在教育中,让爱心、心、包容心跟师德教育同在,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育中,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教育传递的是爱,是尊重,有温度的教育,才能孕育出有人性的人才是学生向往的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正能量的传递力。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学生的价值就是老师的价值。

 

三、教育要唤醒内在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大也可小,但不能没有,没有目标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面对失败就容易心理失控,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学生学习也一样,它也需要有目标,学生要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目标才愿意投入进去。有人说学习的目标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我不否认这也算是目标,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至少不是最好的目标。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挺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努力改变。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成长。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与其用外力推着走,不如培养孩子的内在目标,内驱力的力量远比外在的力量更强大。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需要正确的导向,现在很多家长都用物质奖励或者惩罚措施作为驱动学习的条件,这样做很不好。奖励和惩罚也是一种驱动力,不过它们属于外部驱动力,外驱力有几个问题很难处理。首先是不具有延续性,奖励和惩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行动,一旦没有就容易立刻停止行动。其次是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我们知道,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责任。奖励和惩罚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学,那么他的投入度不会高。奖励和惩罚当成筹码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到那时就难办了。内部驱动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首先是参与度更高,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会自觉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他就是打心眼里想去做。其次是行动力也更持久,由于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还有是成就感更足,由于不需要奖励和惩罚的筹码,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内心感觉会非常棒,他会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觉得需要做好三点:

1、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选择,我们要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他可以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

2、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所以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胜任力和关注学习状态反馈,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一定是做好可以胜任的事情才会感到有成就感,一旦遇到超出学生胜任力的时候,及时调整措施如降低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适时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目标。学生学习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作为老师或者家长,要帮助不成熟的他们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而且在每个目标阶段都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分析,保障学生内在目标的可行性。

 

四、教育应培养正确思维习惯。

有人说真正沉浸到骨子里的是一种思维习惯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善于提炼总结,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建立一定的自律性,有规矩意识,有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常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纪律约束和自律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规则使之形成规矩意识,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虽然口头表达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和有创造性,但是运动能力相对比较弱,身体的基础素质也比较差,俨然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形象。分析主要的问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对体育运动没有产生太大兴趣和动力导致自己认为知道就行,这不是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主动地思考、正确地提问远比寻找准确答案更重要。找到答案是容易的,但答案不重要,思考才是重要的,要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知识不是只需要什么对、什么错就可以了。需要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这就需要去思考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老话常讲“不破不立”,有足够的自信敢于质疑,善于提炼总结,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唐江澎老师“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我觉得这是对于教育很好的诠释,教育是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用新时代的教育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国家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09-28 10:59:13

教育反思

最新教育反思

推荐教育反思

热门教育反思

热评教育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