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育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我心中的教育 作业周期 : 2022-07-15 2022-09-15

高中研修坊

作业要求:

SourceURL:file:///home/huanghe/桌面/六个一百第三阶段/教育教学反思.docx

我们都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短的也有10年。对我们来说,教学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将伴我们终生。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或浓或淡的教育情怀,在我们的记忆中,必然珍藏有某个难忘瞬间,或者某个重大事件,或者某段师生情谊,心中也必然怀有一个教育梦想。请你以“我心中的教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可以是随笔,可以是经验谈,也可以是计划安排。内容可以围绕上面的提示,也可以是更能触及你内心的教育往事。请将内容复制粘贴到对话框内,不必以文件的方式上传,这样方便批阅。谢谢!


发布者:高中坊坊主

我心中的教育

提交者:学员董婷    所属单位: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2-08-11 06:36:58    浏览数( 5 ) 【举报】

                我心中的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心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没有一颗爱生之心是不可能的。并且,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务必充满师爱。

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变好,对每位学生都寄以成长的期望。对有心理困惑及疾病的学生,不能甩包袱,应主动对其疏导;对品差生,应多一分耐心,少一些粗暴或责备,以理服之,以情化之等等。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 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二、教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 “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哈佛大学的成功智慧,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先学会生存,才能学会生活。”对于哈佛大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远排在教授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前,只有拥有杰出的生存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那么,我们都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为数不少的教师会觉得很尴尬。我们只教给了学生知识,枯燥乏味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也都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为教学死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机制恐怕难脱干系。在应试教育机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考试的分数,教学重知识而轻能力。过于看重教育的标准化,一个标准、一套教材、一份试卷、一种答案、一个评分标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

我们可能只记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三、教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人的品质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采访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影响他们成功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获奖者都说到是小时候老师和爸爸妈妈告诉自己不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有始有终,对人要诚信……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义。
四、功夫下在备课上,让备课起来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40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的备课一方面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让学生课堂上做,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等等,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况怎样,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的好,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那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你都了如指掌,再按课时上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检测矫正来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甚至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我们要调整备课,发现学生有创意的闪光点,同时在调整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高中学生被动学习、厌学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眼里的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而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可是在目前,高中绝大多数不太可能实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倒不是教师们觉得自主探究不好,而是感到真正实行起来有种种困难,究竟有哪些困难在阻碍我们?  我们高中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要求学生讨论,可是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老师为了打破尴尬局面,一次次地加以引导,但是仍不见成效,无奈之下,只能自己讲个不停;或者有的同学会借机发挥,讲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引起班级同学的哄堂大笑或矛盾纠纷。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提出的理由很有代表性,如:"学生缺乏自学的能力,很多人连课本都看不懂,要是给他们探究问题,他们怎么搞得懂呢?""教学进度是按计划进行的,这样的讨论很费时间,进度就会受影响,"等等。其实这些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他们的观点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其实,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只是在高中学生中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做更多更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学生需要的是什么?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还缺少哪些?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 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 

七、 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

不能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上,这样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和运用书本知识。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集中实训、进行技能训练。

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四有新人,因而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即主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采用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立足课堂,服务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决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学生的现在和学校的眼前利益,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立足、服务、贡献社会的能力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09-28 11:05:37

教育反思

最新教育反思

推荐教育反思

热门教育反思

热评教育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