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布者: 郑德顺    所属单位:荥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27    浏览数( -) 【举报】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一、诵读文本,熏陶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文字。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在诵读中能体悟文字的精妙,作者的感情。中学课本中精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语汇丰富。如朱自清的《春》、于漪的《往事依依》、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朗读这些美文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在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提倡开放性朗读。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个性化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

      二、写好汉字,培养习惯。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承载着宏扬中华文明的重担。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重复、机械的应试教学现象依然存在。重成绩、轻素养的现象屡见不鲜,学语文最直接的表象是学生不屑于读书,写字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升学,而这些恰恰是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我设计了很多方式,让学生感知汉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树立他们规范用字的意识。在那一段时间里,学生每天交一张正楷的书法钢笔字,次日早晨张贴,课间品评,下午放学前评比,同时让学生收集一些特殊的汉字,让练过书法的同学,讲繁体字的由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演变等方面的知识,深刻体悟汉字组合的魅力,还在汉字猜谜活动中更加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采和无穷韵味。为了学生认识汉字的价值,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我们又开展了调查“社区中用字的混乱现象”这一研讨活动,让他们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编了《勘误表》并汇总分类,提供给相关部门,弘扬中华汉字,通过种种努力,学生内心平静下来,从此以后他们每天认真工整地书写着汉字,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我想,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汉字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随着多方面的学习,他们必将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

     三、多方阅读,汲取养料。

   “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 “要是我们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吕老的话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讲古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积雪等,激励学生勤奋读书。(2)读给学生听,或组织学生收听评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进而吸引学生关注读书。(3)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郁秀的《花季•雨季》、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韩寒的      《三重门》等,让学生了解广阔的生活世界。(4)结合课文,让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此外,教师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从每一位学生具体的读书状况出发,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步骤、书目等),避免随意性:(2)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一般以摘抄为主),了解学生阅读进程。(3)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展示读书的收获。(4)密切关注读书懈怠的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阅读计划。试想,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能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再是难事。

      四、联系生活,加强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较之语言描述会使主体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

刺激,由此引发的体验更真切、更鲜活。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已体验,不只作文字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课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且还要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情以“体验日记”“感悟作文”等形式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形成足够的体验储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丰硕了,富有了,在文中的经典与细微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与经验,这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权。。

       语文素养的构建是一个多元、流动、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远大目标,根植于课堂,熏陶语感,写好汉字,多方阅读,体验生活,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