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关于教学评之下的一节文言文《狼》听课交流

发布者:张瑞红     发布时间:2022-05-24 浏览数( 0) 【举报】

关于教学评之下的一节文言文《狼》听课交流

想想从认识卢臻老师亲自到荥阳听评课作指导,到自己去郑州学习,也有近一年的时间了,断断续续地学,至今没有什么结果,真不是一个好学生。梳理一下学习的思路,刚刚开始是吃惊,没有任何一个专家教师像卢老师一样评课犀利有力而且评后又谆谆教导,指出方法的,对于卢老师的理论是思考、批判、接受、思考,而后追随至郑州。参加了中原区的听评课后,发现卢老师的学习团队中有那么多的精英、新秀,大家谦虚热情好学,尤其是评课风格一扫教坛你好我好大家好,轻描淡写说缺点,浮浮夸夸竖拇指的陋习。这种评课,我多年没见到了。还是在老家乡镇学校,几个人的教研组,大家有时兴起,去听谁一节课,然后回到办公室热烈讨论一番,各抒己见,都是肺腑之言,值得学习的指出来,需要改进的也不隐瞒,反正就是这几个熟人,谁也不怕谁听了心里不舒服或者脸上挂不住,只为学习,只为学术,就课论课而已。其实也真没有谁因为评课不高兴,也正是在那几年我的教学有了较大提高。后来来到县城一所小学校,人也不多,却发现听完一节课,大家要么闭口不言,要么把一节课夸成一朵花,完美无缺。开始很愕然,不习惯,总想听到点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批评指导之类,可是一直没有,渐渐的也就习惯了,到了一中,发现这里的学术氛围也一团和气。可是中原区卢老师带的团队却令我耳目一新,心灵震撼,这才是年轻人快速成长的阵地呀!

可惜的是自己已不算年轻,希望跟着这个学习小组去聆听一些新的声音,看见新的形式,学习新的理念,对自己有所帮助。当我带着思想去学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深入思考,当我带着虔敬去学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没有了思想。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了。而且虔敬越来越多,头脑越来越迟滞。现在处于临界点,有些矛盾。

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习与实践是两张皮。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不太用心。听是听了,学是学了,可是回到学校后把一切相关的东西都束之高阁,不思考不实践,就好像现在许多关在教室里的学生一样,表面上一节又一节课,兢兢业业地出席,可是上课听,下课忘,不往心里去,也根本不主动学习,其实只比跑在学校之外强那么一点点儿。造成我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现在分析一下,大概应该是以下几点吧:1、不自信。怕这种抓住一点反复训练的评价反馈耽误教学任务完不成,考试太差,不敢用。2、九年级,觉得课程不适合,不知道在复习课中如何用。3、没有认真思考,真正用它设计教学。应该没有别的原因了。我想如果明年教了七年级,一开始带的班,既然已经参加了这个实验,就每节课都按这种方法去上课,看看结果如何。科学研究,是需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踏踏实实安安静静的去实践的。其实很久以来就有教学实验的理想,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切入点,希望明年可以!

周二下午在郑州市七十三中听了一节文言文教学,授课内容是《狼》,坦白地说这是我去中原区学习见过的唯一一节把预设的教学环节完成的课。以前的我听到的课总是自学释疑和任务呈现混为一谈,反复拖沓,导致下课时课没上完。这节课摈弃了重复的毛病,所以程序走完了,很难得。

我在想,这样一节文言文,我们真的可以在一节课之内完成语言和语文的教学吗?字词、翻译在这样一节课堂之后学生真的就掌握住了吗?我不怀疑课文内容的教学,只是真的担心词语和句子的翻译积累。我们都知道,如果剥去文言文“文言”的外壳,直接用现代汉语表达的话,课本中所选文言文其实十分好理解的,因为它比之现代文简短、明白。学生学习的难点实际上还是在语言上,就好比学生现在读英语短文一样,解决了语言问题,一切就不再话下了。可是当我们要求学生一节课时之内,必须文言并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点必然要放在对文的解析上,学生的薄弱环节反而容易被忽略。

其实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困扰老师们的一直都在课文的翻译上,因为译不准确不行,学生背不准确也不行,中招考试它要考,不可马虎。短一点的文章还好说,一节课基本可以翻译完,长一些的比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等,扎实地把句子翻译完,做好笔记,还不带背诵,以我们的学情,保守一点说,也需要三节课,至于再读再背,又得三节课。倒是课文讲解,一节课可以完成。如果我们把这样一篇稍长的文言文浓缩为一节课的文言并读学习完毕,是不是需要要在课前把字词功夫做足,然后课堂上只释疑而已,连笔记也不能做啊。学生需要人手一本资料,课前自学翻译,实在有看不懂的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仅在资料上做个简单的标注即可。过后还需要结合资料上的翻译读背。这是我能想到的解决文言文词句学习的方法。不然即便做到了长文的文言并读,在考试的时候,也怕栽跟头。

《狼》这一课,其实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其实也不算短,一节课老师在文言并读的情况想把它讲完了,很了不起。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整节课老师还是围绕词句教学的多,一开始的自学,中间的讨论释疑,一直到最后评价任务的执行,其实都是在进行字词的教学,虽然也有找出体现“智”的词句,这类涉及文章内容的设计。可是老师是让学生找出来之后先翻译,再说内容的。说明老师还是怕在词句翻译上学生闹不明白。

上节课我没去听,我不知道卢老师所说的“文言并读”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自己私下揣测了一会儿,觉得“文”是语文,文章内容包含情感和技法等,“言”是语言,主要指向应该是词句的翻译。文言并读应该是把翻译词句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这实在是一种文言文学习的最高效的方式。我们读文言小说其实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或者说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人读文言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谁会在读一片文章的时候只读它的词汇而更不不去思考它的内容呢?那不是读文章,是读词语。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讲课的时候把词语的教学和内容的教学剥开呢?根本愿因是我们对学生缺少信心和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不相信学生可以有文言并读的能力,怕学习课文时语言成为障碍。更怕怕考试出到某个句子的翻译时学生因为和教参书上的一致而扣分。如果不考试句子翻译,我可以不让学生抄译文,背译文,可以轻装前行文言并读!其实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个别词句译不准,根本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学生在考试课外文言文的时候,他们实现的不就是文言并读吗?一篇自学可以文言并读的文章,到了课堂上,为了考试保险起见,我们必须字词专读,夯实基础。呵呵,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还是考试怕吃亏在在作怪。

究竟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实现文言并读呢?可不可以把学习的自由多放手一些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或者专门课上留一节自学,老师忍者就不讲,完全让学生自由自学预习课文,等到“文言并读”的这一节学习课,大家提出自学时遇到的词句翻译和文章理解方面的内容,集体解决,然后老师设计出示评价任务,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评价任务,典例反馈矫正。这个评价任务要包含字词的学习测验和内容理解的测验,比较难设计,而且也难实施。因为综合性太强,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挑战。

比如《狼》这一课,老师在讲课之前,评价任务就设计了好几个,可是每一个好使的。其实那节课用的那个做报告讲故事说启示的评价任务我觉得把文言并读的理念贯彻的很好,创设的有情境“屠户杀狼的消息迅速传开。县令为他颁发杀狼英雄的牌匾,”有课文翻译的测试盒和课文情节的复述“并邀请他为大家讲述自己与狼斗智的过程”,有对内容的理解思考:“听完之后民百姓们从中受益匪浅,获得了对生活的启示。”只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可能还是学生的水平问题,也许与师生共定的评价标准不太恰当有关系。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有效指导,它必须指向任务实施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做题方法。所以评价标准制定的是否准确完整,具有课操作性,直接影响着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说典例的反馈是亡羊补牢再指导的话,那么评价标准就是未雨绸缪给布经纬了。

且行且学吧慢慢提升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