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研 修作业】初中历史坊 作业周期 : 2022-05-23 2022-07-30

初中历史坊

作业要求:

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交一份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可以是一课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此项研修作业请先在word 软件里编辑好,然后以附件的形式提交。

3、请在7月30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陈春霞

【研 修作业】初中历史坊

提交者:学员巴献敏    所属单位: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2-05-25 15:07:45    浏览数( 3 ) 【举报】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熟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北方民族民族交融的背景、影响。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场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二)讲授新课

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逐渐强盛起来。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人数对比:80万对8

经过: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败将讨回北方。

3、淝水之战结果原因分析:

1)前秦方面:

①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尖锐(根本)。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③前秦军队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2)东晋方面: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4、影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蒙放雄浑的风格。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稍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建都平城。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2、改革背景: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保守势力强大;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利于控制中原。

实行汉化:

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改鲜卑姓为汉姓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改革的影响: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趋势:

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边境汉人《放牧图》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土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国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民族之间的隔与偏见逐渐减少

2.意义: 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鲜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史实。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四)课后作业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D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B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3、“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C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D  )
A.颁布“推恩令”B.严惩贪污受贿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改汉姓、学汉语、穿汉服、通汉婚

五、板书设计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

2、改革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改革的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2、民族交融的意义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05-30 08:14:44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