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个人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22-06-01 — 2022-06-2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三选一,1.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1500字;2.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视频(30-45分钟)3.个人教学设计和说课视频(15分钟))。作业要求:1.请勿抄袭,雷同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林青天 所属单位:文昌市铺前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22-06-24 15:24:10 浏览数( 5 ) 【举报】
精卫填海》教学案例
文昌市铺前镇第三小学 林青天
介绍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流传了千百年,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的喜爱。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精卫坚韧、执着的高尚精神,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欣赏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
1. 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初步感知小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的不同。
2. 理解课文的意思,从精卫的行为感受高尚的品质。
3. 背诵课文,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案例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哲理。
案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
案例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案例教学活动描述:
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清楚关键细节,教学分为几个环节进行,先让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准字音,学习断句与停顿,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出味道,感悟道理)
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好句中的停顿,我对学生们的朗读教学分了好几个层次进行。在这样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本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已经有所提高。 最后,为了提升本课的主题。
在借助注释和插图,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最后抓住“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以东海,”感受到精卫的精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意思,抓住每句的关键词语进行背诵。
案例分析:
1.对教学活动作技术分析,分析教学案例中的理论要素、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启示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考虑课堂氛围的营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教材为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深刻理解文章采用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气氛活跃,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效果良好。
2.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应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节课中我关注一些后进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因此我适机安排大家带着将这篇千古绝唱再高声朗读一遍。
3.体会精卫的精神
(1)我们疏通了文意,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讲故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故事。老师及时进行评价。
(2)炎帝的小女儿变成精卫鸟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老师引导:“常”是“经常”的意思,“西山之木石”意为“西山的树枝和石头”,“堙”是“填塞”的意思。通过这些词语、短语,我们可以了解到怎样的信息?
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并交流前面提出的问题。
预设: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木石去填海。
从中可以看出精卫锲而不舍、不服输的精神。
(板书:锲而不舍、不服输)
(3)从《精卫填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并做汇报。
预设: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4.结束语:
孩子们,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底蕴。
案例反思
对案例进行反思、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加强课前预习来帮助后进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注重加强了合作意识,促进了关系融洽,培养了思辩、创新能力,想出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评语时间 :2022-06-24 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