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胡志平 所属单位:佳木斯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22-08-22 浏览数( -) 【举报】
一、学校的发展基础
佳木斯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52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5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5-1995年是巩固与提高的十年,二中通过了省重点中学复检,并获黑龙江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学校和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1995—2005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在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二中全体教职工共同奋斗中,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初检。建筑面积达20460平方米,教学班增长为30个,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168人, 2005—至今,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有两个教学区,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64个教学班,4000多名在校生,教职工269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尤其在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育技术、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今年为了二中的发展局党委重新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的决策水平,凝聚力和求实创新能力,为二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领导核心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的高考改革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产生了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矛盾。
1、基础设置和教室严重不足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设置的矛盾。大力普及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需要足够的设施设备场地保证,否则将会制约高中课改的推进,因此基础设施和教室等硬件建设成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教学模式单一化同课程改革对课堂要求的矛盾。2014年—2017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应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而我校的教学模式单一化,完全不变是行不通的,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各个学科研究出本学科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化、多样化,有实际操作的价值。
3、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达优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矛盾。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发展以及德育工作等评价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寻找教师可持续发展点。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业务和素养达优率,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办学资金短缺,同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场地的矛盾,教学设施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现今教育目标对现代技术手段、音体美设备、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卫生室、食堂、宿舍建设等要求越来越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样资金的短缺就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症结所在。
三、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和策略
1、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校的发展将遵循如下指导思想:
(1)“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中学生”的学校教育思想
学校继承“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一流学生,这是我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让学生在思维、知识、技能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又要拓宽学生的本土情怀下的国际视野,这是我们今后教育的基本思想。
(2)“培养理念前瞻博雅从容的教师队伍”的学校管理思想
学校实施“传润教育”用凤娟精神和老一辈教师陈鸿宝、刘化忠、宋维巍及在岗教师张丽艳的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引领,确立“德才立身,知行立足,学思立远”的师训,确定了“三四五”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采取制度创新原则和整体优化原则相结合的办法,用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浸润教师,让我校教师成为博学多才儒雅从容的优秀人民教师,形成有二中特点的教师文化。
(3)“文化润泽教育”的学校建设思想
教育的结果是文化环境持续润泽的结果。我校将高度关注文化氛围营造,完善修改校训、校徽、各种规章制度、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设计系列文化活动,为学校注入文化气息,让师生在教育“文化场”中,能动地汲取营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品味。
2、办学目标
把佳木斯市第二中学办成一所 “平安绿色书香校园,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与国际交流的具有文化品味的特色化品牌学校”。
3、发展策略
根据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们的总体策略是:一手抓管理,以保持学校的稳定与高效运行,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一手抓教育科研,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书香文化学校的建设。通过“两手抓”,努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更为牢固的政治基础、科学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学校五年发展的主要措施
1、依法治校,贯彻与完善校长负责制。
(1)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如《干部选任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教师量化考核细则》《新高考改革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等,形成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做到常规管理规范有序运行。
(2)实行层级管理。在充分发挥各处室的管理功能的同时,积极发挥学年和教研组在德育与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落实到学年和教研组,进一步扩大学年和教研组的管理职权。规范对学年和教研组的管理,形成相应的制度。
(3)推行民主管理。不断完善学校行政、党组织与教代会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学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广开言路,积极鼓励教职工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鼓励教职工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共享。
2、开拓创新,加强队伍建设。
(1)提高干部队伍领导水平,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学校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把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理学校的优秀领导人才摆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领导班子为目标,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和合作意识、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弘扬领导班子成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作风为目的,提升班子整体素质。学校班子争创教育局“发展型领导班子”,实现领导班子零违纪。构建后备干部的梯次结构,不以一次选拔定终身,强进弱出,实时调整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校级领导干部正职按1:2、副职按1:1配备后备干部,中层干部按正职按1:2、副职按1:3配备后备干部),并积极开通各种渠道,通过参加上级干部培训班、校外挂职锻炼等形式,积极为干部的成长提供学习锻炼机会。同时,让后备干部在相应岗位上给以适当工作任务或顶岗工作,压担子、多锻炼,积极为干部的成长提供平台。
(2)造就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将把“坚定理想信念为方向,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党团工作目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党员占全校党员30%,局级优秀党员占全校党员 20%,学校先进党支部2-3个,30%校级党员先锋岗,学校党委争当教育系统五星级党组织。不断培养先进典型,形成省、市、局先优模梯队。保持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的基础上继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3)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重塑教师文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师德为先”的核心,抓住“提高专业素养”的主旋律,把握“与时俱进”的精髓。
确定了“三四五”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树立三个崇尚:崇尚知识文化、崇尚理性情感、崇尚探索奉献;修为四个境界:远喧嚣致宁静,勤奉献志超越,讲合作达融合,亲传统求创新;实现五个学会:学会理性教育、学会精神给养、学会知难同进、学会和谐共享、学会传承创造)。
①师德规范是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校把提高师生道德水准为核心,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传承“凤娟”精神这一传统文化,把“精业、敬业、奉献”作为贯穿师德的核心和灵魂。其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体现;“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规定;“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德育骨干队伍。培养2-3名省级模范班主任(或先进德育工作者),5-10名市级优秀班主任,10-15名校优秀班主任。
②提高专业素养是教师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校教师教育正在从以数量发展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我校将采取研训一体,实施“青蓝”“毓粹”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本着集中—分散—集中,螺旋式上升和学习—实践—研究,循环互进的培训模式,培养青年教师,拔尖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分层式培训。根据教师的年龄、研究水平,分成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个层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青年教师三年成为“成熟自信”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三年成为“博学有内蕴”的经验总结型教师,学科带头人三年成为“儒雅从容”的名师专家。
引领式培训。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的方法,让教师与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每年选知名专家1—3人来我校讲座,每年派3—4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外地观摩学习,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学习最前沿的教学观念。
另一方面,发挥本校名优师的作用,教研组长带领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带领组员,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引领提升。对五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研修班”系列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互相听评课,让师傅对徒弟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三年成熟,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
参与式培训。日常教学——在规范化教学中树立质量意识:开展“七认真”活动:认真研究课程、认真备课、认真设计学案、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教育教学研讨——在竞技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每学期举办“春华杯”“秋实杯”教学竞赛活动。目的是让教师过好“三关”:教育教学基本功关、教学实践关、教研科研关,做好“三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研究课、资深教师观摩课,展示“三成果”:一份优秀的学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招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教师论坛——在交流中提升教育教学智慧:开设每月一次的论坛,请2—4位教师发言。发言内容涉及教育教学案例、读书心得体会、外出学习的思考总结、教改中的探索和收获等。既给教师提供展示锻炼的机会,又相互启迪智慧。校外竞技——在取长补短中磨砺:市菊花杯赛课、每年的中陶杯赛课,教师都要积极报名,学校领导和组内教师都参与到听评课中来,把它当成磨砺教师的好机会。
实施青蓝工程按学时累计,计划每年培训40学时,五年完成200学时;实施毓粹工程按期累计,每年培训24期,三年争取培训120期。每年培养青年教师新秀8人,五年达到40人,占青年教师总人数80%;每年培养骨干教师10人,五年50人,占一线教师总人数17%;每年培养学科带头人每学科至少1人,五年每学科2—5人,占学科总量15%。晋升2-3人特级教师,3-5人正高级教师。
③“与时俱进”是教师文化建设的精髓。我校的办学思路是“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整合,培养教师流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用现代的教育手段管理教育教学。五年内完成电化教学设施建设和电化教学手段教师培训,教师100%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3、科研先导,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1)做实校级课题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科研室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通过对总课题下小问题的解决达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2)抓好国家、省、市课题研究。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推广工作,尤其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密切相关的重点课题。认真落实课题申报工作,使课题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数量与层次都有明显提升。(6)加强文化润泽教育实施的教育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五年争取立项国家级课题1-2个、省级课题3-5个、市级课题各5-8个,校级课题每个备课组至少1个,争取人人有课题研究。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重视课题研究的总结、鉴定,形成具有我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科研期刊》,积极引导教师借鉴各类优秀成果,并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促进学校优质化发展。
4、课程改革,打造“智慧”与“精神”共生的特色教学。
(1)开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智慧课程体系。
各学科编写出科学适用、体例完备的可以循环使用的学科校本学案。每学科开发出学科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为学生选课和职业发展做指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争取在2022各学科都有省级二等奖,优势学科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奖;文学创作、英语能力大赛在国家获奖。开发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的拓展课或研究型课。
(2)、确立培育核心素养的问题导学型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熟知本校教学模式,并能熟练运用此模式;在学校基本模式基础上,各学科总结出自己学科的教学模式,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素养得以提高,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显著。
2022年学校成为省内知名,全国有名的课改先进校。
(3)、构建文化润泽教育的生长课堂。
学校95%的教师,观念从课程知识观转向核心素养观,80%学生在高一下学期迅速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以致用的认识,树立起课堂教学师生共同成长的意识。学生评教课堂满意率达到85%,推动“生长课堂”的构建。
(4)开展主题式系列创新教学研究活动。
①课题研究。围绕我校申报的省子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主题式系列教学研究活动,2018.9.各学科研究出落实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模式。2018.12.完成省教研基地子课题的结题工作。
②创建特色教研组。各教研组2018.9.总结出落实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模式,开发出学科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到2022年每学科开发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的拓展课或研究型课,总结出本教研组的特色。
③创新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春华杯”“秋实杯”教学研讨会等研究活动外,每学期每学科开展一次“学情观察员”活动,同时组织开展说课、评课、教学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教研组每学期在组内推出2节示范课;每次学校“春华杯”“秋实杯”教学研讨会每学科要推出1节公开课;在市级各类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代表学校参赛的都要有一等奖,到2022年,每学科都有省级示范课。
在文化润泽的办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灵魂共同提升的精神家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教学成绩上,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平均分差减小,基本达到学校要求的难度系数。高考升学率在2017年基础上每年有所突破,重本率每年提高4%,普本率每年提高5%,力争到2022年学校高考重点本科升学率达到35%,普通本科升学率达到100%。
(5)国际化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①积极做好AFS项目交换生接待工作。加大接待留学生工作力度,争取接待AFS项目来华学习人数每年增加1-2人,留学生汉语考级率三级达100%,四级达60%,五级达30%。
②扎实做好学生出国留学工作。深入班级,走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出国意向,争取每年输出学生出国留学人数2-10人。
③稳步推进国际班招生工作。重视龙教国际班招生管理,争取龙教国际班扩大招生为2个班,人数由原来的50人增至到100人。
④切实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工作。在巩固与加拿大苏安国际学校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市教育局外事科,积极争取增加1-2个新项目,申办AFS住校项目,多渠道拓展与国外办学途径,进一步提高佳二中国际办学的影响力。
5、立德树人,形成文化润泽教育德育管理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植观教育和文化润泽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点,以德育队伍建设和生涯指导研究和文化润泽教育实施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各阶段德育内容和要求,抓机制创新、队伍培养,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灵魂的现代高中生。
(1)构建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德育内容体系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文化润泽为特色,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体,以修养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以学生发展自我规划能力提升的生涯教育;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为载体,以“五爱”情感为基础,以“五自”能力为核心,以“五好”习惯为目的德育工作体系。文化润泽教育以“情”为中轴,重点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即“爱生命、爱科学、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品德心理教育以“人格修养和生涯规划能力”为中心,通过内化过程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即思想上做到自立,生活上做到自理,行为上做到自控,学习上做到自学,发展上自我规划。养成教育以“行”为重点,通过实践锻炼养成“五好”习惯,即:文明礼貌,整洁健身,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勤奋好学。“五爱”情感是基础,“五自”能力是核心,“五好”习惯是目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深化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德育课程改革
①加强学科教学与文化润泽教育的融合。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课堂成为文化润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②开发文化润泽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根据“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德育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原则,设立文化润泽德育课程开发小组,制定文化润泽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目标,调查分析学校文化润泽教育德育课程资源,设计、组织实施文化润泽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并及时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结果。
③优化传统德育活动课程。优化军训、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成人宣誓仪式等传统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最大限度地追求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④推进生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开设生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举办生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加强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涯指。
(3)改进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德育工作方法
年级德育工作,坚持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为指导,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指导、检查为宗旨,以量化考核为依据,以落实细节为根本的文化润泽工作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文化润泽教育先进班级”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以班会和社会实践为主战场,以班级小组自主与合作管理模式和德育量化考核评价为主要手段的班级。
(4)坚持文化润泽教育的德育基础工作。
认真安排落实值周生值周制度与流动红旗评选制度和班级小组自主与合作管理模式及德育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力争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德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强对学生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文化润泽教育班级比赛活动,促进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每学期末进行“文化润泽教育实施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文化润泽教育实施德育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5)组织开展文化润泽教育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①启动网络德育教育。推行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管理模式,启动建立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工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创建网上德育资源,鼓励网上师生互动,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尽力开发德育教育软件,从而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②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成立校志愿者协会、44支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7支特色志愿者服务队,特色服务队用“七彩”代表,即:红色救助服务队、橙色文化服务队、金色助困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青色护校服务队、蓝色网络服务队、紫色法律服务队。以上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学期开展志愿服务200次,包括: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开展至少4次活动,七彩服务队每学期开展至少2次活动,青年党校学员每学期开展4次活动。形成“协会——服务队”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品牌化运作、层次化运作、项目化运作的“三运作”工作模式,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将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省精神文明网志愿者平台紧密结合,扩大我校志愿者工作的影响。
③建设学生社团。从学生根据兴趣申请与学校整体规划两方面,建成30个学生社团,学校规划各学科成立至少一个学生社团。做到“五个一”,即:构建一套高效、灵活的动态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社团;创建一批高层次、高品位的精品社团活动;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社团骨干;每年开展一次社团文化节,面向全校、全市汇报和展示学生社团工作成果。
④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心设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第26届至第30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系列活动,办好汇报演出,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
⑤举办十八岁成人礼。每年在高三学年举办主题明确、庄严隆重、程序合理、内容丰富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在升国旗、唱国歌、面对国旗宣誓、领导勉励、前辈祝愿、成人心声、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本程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育内容和途径,将完成48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作为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的必要条件,使学生懂得成人的意义以及自身所担负的责任,成为理想远大、勤奋学习、道德高尚的当代中学生。
⑥办好学生青年党校。办好第42期到46期学生青年党校。培养学员308人,预计共发展积极分子100—150人。严格学员的培养与考核,着重培养品学兼优、对班级学校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加大学员日常表现、结业成绩等内容的考核力度。拓宽办学模式,加强理论学习,制定课程计划。注重典型引路,通过座谈让学员了解身边熟悉的优秀党员教师的典型事迹,为学员树立学习和追求的榜样。召开阶段学习交流会,交流思想,讨论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展馆等德育基地,组织学员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举办青年党校开学仪式和结业典礼,增强学员责任担当。
⑦重视艺体工作。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每天“阳光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的落实,在确保已有的篮球和乒乓球两项省体育基点校基础上在冰上项目上有突破,田径上争取保二的基础上,在个别项目上争取市里第一名的好成绩。美术在保省基点校基础上争取在省和国家比赛中拿取好名次。音乐举办好艺术节和办好合唱团及街舞队在省、市活动和比赛中取的好名次,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6、环境建设,创建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
我校有意识地使用具有教育因素的物质环境,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师生快乐幸福成长。
(1)校园绿化。①利用好学校现有绿地 ,根据季节不同种植不同花种,让校园在鲜花碧草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庄重又充满生机。②对围栏墙、操场围墙进行不同形式的彩化,追求色彩与构图的和谐,创造清新明快、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2)室内设计。用墙壁文化约束人,走廊文化激励人,楼厅文化陶冶人。设立茶艺角为教师创设学习交流空间,设立读书角满足师生读书需求,设立才艺角展现师生才华。
(3)数字化校园。为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构建统一的学校信息发布平台、应用、数字资源平台,连接各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平台,主要涉及信息发布、网络电子办公体系,建设学科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庞大的学科数字资源建设体系。使数字校园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做到助教,助学,打造平安校园。
(4)安全校园。①加强卫生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治、监管好食堂卫生、校园环境卫生。②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师生生命安全,杜绝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