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简报 > 正文

精心设计,让第一课时绽放光彩

2016-12-07  发布者:马玉芹  浏览数( -)

 

一、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却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文体、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三者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体现与第二教时教学目标的区分度。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年段、教材、学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各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方面有差异。如该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  

2.不同的年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年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提升,视野不断拓宽,花在字词教学上的功夫需要减少,带领学生扫清字词拦路虎后,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篇章”教学,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  

3.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三、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巧妙地优化教学策略,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可以从以下几点试一试:  

1.精心设计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中年级开始布置预习,因为刚刚接触长篇的课文,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读通课文,圈画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等。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  

2.不遗余力抓初读。  

语文教学专家指出:“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初读充分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教师要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抓好初读的第一步,是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允许读读圈圈,读读查查,读读说说,要鼓励学生把拗口的地方多读一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难读的语段要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学生朗读,努力达到朱熹所主张的:“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要求。  

其次,初读指导要有层次。如何引导学生读一遍有一遍的滋味,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有层次地指导。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教学中,初读可分三步走:第一遍要求学生借助生字表读通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者让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读,这一环节需要的时间较长。在读通的基础上,不急着检查,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将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带进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在读通理顺课文的基础上第三次走进课文,学生静思默想,提出阅读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梳理归纳,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涉及课文重要内容或主旨的问题板书,然后学生回读、思考。这样的初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具体要求的指引下,学生在课文中走了几个来回。从读通课文到纵观全篇,循序渐进,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此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课文的脉络。  

第三,初读也应有思维含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它应贯穿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中。初读也应创造一切机会挑战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中年级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鼓励其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抄写教材全解或其他工具书。  

3.字词教学不放松。  

小语教材的编写中,识字教学贯穿始终。到了中年级,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课文学完了学生仍然不认识或记不清生字字形的现象,学生需要时只是想当然地写,或用同音字代替,导致作文中错别字连天。究其原因,是教学中忽视了字词教学。因此,中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中的字词教学环节仍不可缺少。  

首先,并不是所有生字词语都要检查、识记。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预习的结果做简单的汇报,把自己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字中感兴趣,有成就感。然后老师选择学生朗读、理解有困难的,容易混淆的、多音的等复杂的词语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例如:拆字法、换词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   

其次,注重写字指导。“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可写字教学已被长期淡化、空化,没有落到实处。强化写字教学刻不容缓。学习生字时老师要范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指导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对于任何一个年段的老师来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良好的写字姿势,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每个第一课时都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的生字描红尽量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做,花费时间并不多,却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关注整体把握能力。  

整体感知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把握,是对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现实中,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也未能具备这项能力。文章的主要内容无法概括,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毫无逻辑性可言。因此,在初读的基础上应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为第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来落实。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课题浓缩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2)以重点句切入。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许多课文中都有一些能统摄、驾驭全文的重点句子,抓住了这些句子,就能高屋建瓴地俯视全文,对课文做出整体把握。  

3)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四年级的教材中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列出结构提纲,然后串点成线,理出头绪,把握整体。  

5.结课存疑,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抛下话题,留下悬念,例如:我在讲《维生素C的故事》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知道维生素 C很重要。可是维生素C还能救人一命,这是什么原因呢?学到这里时,我对大家说:“我们暂且抛下这个话题,下节课再讨论。”以此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附件

  • 第一课时也精彩.docx  下载

简报

最新简报

热评简报

热门简报